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57|回复: 1

不同人种的体质差异对艾灸的影响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9-22 15: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09:24 编辑

【摘要】 以人种间体质差异为基础, 探讨该差异对中医艾灸疗法理论的影响, 提出不同人种( 黑色、白色和黄色人种) 艾灸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差异, 以及艾灸疗法对不同人种在运用过程中的差别处理原则。
【关键词】 体质; 人种; 中医疗法; 艾灸疗法
国内中医体质学研究多以文献整理为主, 理论研究与临床结合紧密度不够, 而且缺乏人种间体质差异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影响的研究。笔者于 2002~2006 年在英国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期间, 接诊了许多棕色人种以外的其他人种患者。所诊治诸症中, 既有西医谓病之疾, 也有西医不谓病之症; 既有常见病证, 也有疑难杂症。感悟之一是, 不同人种间体质差异对中医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就人种间体质差异对艾灸疗法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中医艾灸疗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1 人种、体质及人种间体质差异
1.1 关于人种
所谓人种是指在人体外表特征、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由于人类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 不同人群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 从而形成了体质上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 形成了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人种。对于人种分类问题, 至今没有一致性意见。本文根据英国科学家赫胥黎于1870 年提出的四大人种说进行讨论,即把人类划分白色(高加索)、黄色(蒙古利亚)、黑色(尼格罗) 和棕色(澳大利亚)四大人种。然而, 随着人种间交往的日益频繁, 世界上几乎没有绝对的各种划分。
1.2 关于体质的概念
王琦教授将体质表述为: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并强调这种特质的固有性。中医界对这一表述多为认同。
笔者认为, 王琦教授的表述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理由一, 体质的概念在范畴上应有群种和个体之分, 人种体质从属于群种体质。人种体质可定义为某一人种在先天遗传为主、后天适应为辅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该人种群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方面固有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人体特质。其二,在通常情况下, 某一个体的体质不是固有的, 在其短暂生命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在不区分群种体质和个体体质的情况下, 强调体质的固有性是不适当的, 或者说是不全面的。个体体质的概念可以王琦教授的表述为基础概括为: 个体体质是某一个体在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遗传和后天适应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该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人体特质, 通常情况下, 某一个体的体质不是固有的。
1.3 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
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密切。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患病后的发展规律不同, 对同一疗法的反应不同, 手术后的恢复也速度不同。从中医治疗的角度讲, ①不同人种间的体质差异主要在于不同人种对天气或者气候的不同适应性生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体质, 并相应产生了对同一治疗方法、手段或措施的不同耐受性和反应性。有研究表明, 人种间体质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体格强壮程度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 在不包括棕色人种的情况下, 一般而言, 黑色人种最强, 白色人种次之, 最后是黄色人种。②只有在注意到人种间体质差异即“因人种制异”的基础上, 再根据个体间体质差异即“因人制宜”确定和实施治疗方案, 才能真正做到辨证施治。这对中医疗法的实施和疗效有很大的影响。
2 中医体质分类及体质与疗法的关系
2.1 中医关于体质的分类与成因
中医学一贯重视体质的研究。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结合肤色、体形、秉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 归纳出水、木、金、火、土五种体质类型, 并进而根据五音之根据体质的阴阳胜衰, 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体质类型。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 1978 年王琦、盛增秀提出“中医体质学说”概念以来, 国内中医药界有关体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对临床辨证、遣方、摄生、防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于不同体质的成因, 中医理论认为, 体质形成的机理极其复杂, 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先天禀赋、性别、年龄、精神状态和饮食营养六大因素。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环境、心理状态、体育锻炼以及疾病等因素有关。
2.2 体质与中医疗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 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人由于所居地域环境及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体质, 易患不同的病证, 在治疗方法( 如毒药、贬石、导引、按、灸焫、微针等) 的运用上需要随之而异。《灵枢·逆顺肥瘦》则指出了对不同体质的病人进行针刺的原则。医圣张仲景继承 《黄帝内经》有关体质的理论, 结合实践, 以人体正气胜衰、脏腑属性为前提, 创造了辨证论治的理论, 并寓体质学说于辨证论治之中。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指出:“凡诊脉, 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孙思邈指出: “凡人秉形气有中适, 有躁静, 各各不同, 气脉潮动, 亦各随其性韵”。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云:“凡灸有生熟, 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 盛壮强实者多灸”。清代名医叶天士在 《外感温热篇》中云: “湿邪害人最广, 如面色白者, 须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 须要顾其津液……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 脾湿亦不少, 然其化热则一。”
在涉及体质的辨证论治方面, 中医理论强调: ①诊脉要注意体质特征, 诊也是辨别体质类型的重要方法。②分析脉形要参考体质特征, 但不能惟以脉辨病。③应当特别注意患者的体质类型, 根据体质类型确立治疗方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3 不同人种的艾灸疗法
3.1 不同人种对艾灸的反应及差别处理
(1)不同人种对艾灸的反应: 体格强壮程度和运动能力方面的差异, 导致不同人种对艾灸同一穴位的耐受性及反应性存在很大差异。参照《灵枢·行针》关于针刺六种不同反应情况的阐述, 可以将人体对艾灸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分为以下六种情形, 即: ①神动而气先行; ②气与灸相逢; ③灸已毕但气独行; ④数灸乃知; ⑤灸而气逆; ⑥数灸病益剧。
就人种因体质差异而产生对艾灸同一穴位的耐受性及反应性差异而言, 主要包括①黑色人种常为神动而气先行, 白色人种介于神动而气先行和气与灸相逢之间, 黄色人种多为气与灸相逢或者久灸乃知。②艾灸所疏通的面积。③艾灸所疏通经络的长度。④艾灸所疏通的面积和经络长度的维持时间, 即灸已毕但气独行方面。⑤在数灸病益剧方面, 均以黑色人种为最, 白色人种次之, 最后是黄色人种。
(2) 不同人种的差别处理: 由于差异的存在, 要求中医师在确定和实施艾灸方案时, 应针对不同人种作出相应的差别处理。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同病异治”。
在主穴和配穴的选取方面, 对黑色人种, 基本上只选主穴, 不选配穴; 对白色人种, 除主穴外, 配穴可选 1~3 个; 对黄色人种, 除主穴外, 要选用数目较多的配穴。
在以温热刺激强弱度的灸法运用方面, 对黑色人种, 原则上只适用微灸法; 对白色人种, 一般情况下微灸法即可, 对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烤灸法; 对黄色人种, 除微灸法多应用于婴幼儿以及很虚弱的患者外, 烤灸法、烧灸法、深灸法比较常用。
在以是否同时采用其他疗法的灸法运用方面, 对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原则上运用简单的、不同时采用其他疗法的直接灸法中的无瘢痕灸即可; 对黄色人种, 视情况则可直接灸法、间接灸法、温针灸等多种手法单用或者并用, 以达最佳效果。
在灸治时间方面, 对黄色人种多以壮计量。但是对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切不可以壮计量。黑色人种以 10~15min 为宜, 或以患者感觉通畅后再加 3~5min为度; 白色人种以 8~20min 为宜, 或以患者感觉通畅后再加 5~7min 为度。
艾灸周期方面, 黑色人种一般 4~6 日灸 1 次;白色人种一般 3~5 日灸 1 次; 黄色人种一般 1~2 日灸 1 次, 且多为每日 1 次。
4 验案举例
4.1 黑色人种案例
患者, 男, 58 岁, 2003 年 4 月 5 日初诊。自诉: 每日凌晨 5 时即肠鸣腹痛, 日泄泻 2~3次, 已 10 年余, 近加重。经当地医院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予内服药和静滴治疗, 无明显效果。症见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食欲不振; 大便稀溏, 内夹未消化食物, 小便清长, 面色无华, 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中医诊断: 泄泻(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 固涩止泻。因患者惧针刺和草药气味, 采用艾灸疗法。
取穴及方法: 仅取天枢( 双侧)、肾俞( 双侧)、足三里(双侧)、大肠俞(双侧)、太溪(双侧)、神阙。施以直接灸法中的无瘢痕灸, 运用微灸手法, 以患者感觉通畅后再加 3~5min 为度。每 5 日艾灸 1 次。三诊后,症状明显减轻。1 个疗程后, 大便正常, 精神佳。半年后随访, 未复发。
按: 本症属于运用艾灸疗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疑难病种之一。中医理论认为, 因感受暑热湿或内伤饮食生冷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致腹痛、便痢黏液脓血、里急后重等症, 初期多为实证。或由于脾虚不能胜湿, 肝强脾弱, 脾运失化致大便溏薄, 粪黏质烂,黏液多白, 腹痛坠胀, 多为虚证。本案属久病不愈, 反复发作, 脾病及肾, 肾阳虚衰则湿从寒化, 排便滞下不爽, 粪质黏冻。取用上述较少穴位, 施以微灸, 每 5日一灸, 即可收温肾健脾、固涩止泻之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15: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3 09:25 编辑

4.2 白色人种案例
患者, 男, 11 岁, 2004 年 11 月 3 日初诊。其母代诉: 尿床 5 年有余, 近日症状加重。先后经当地医院检查, 用药物治疗无效, 孩子痛苦, 自卑。症见遗尿、醒后方觉, 食欲不振, 注意力不集中, 神疲乏力,肢凉怕冷。面色无华, 消瘦, 身材矮小, 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白, 脉沉无力。中医诊断: 遗尿( 下元虚寒型)。治宜温肾健脾, 固精缩尿。因患者惧针刺, 恐中草药苦, 故采用艾灸疗法。
取穴与方法: 取关元、膀胱俞( 双侧)、太溪( 双侧)、神阙、足三里(双侧)、肾俞(双侧), 并再取大赫、三阴交( 双侧)、中极、长强、命门、脾俞( 双侧)3~5 穴交替使用, 施以直接灸法中的无瘢痕灸, 运用微灸手法, 以患者感觉通畅后再加 5~7min 为度。每 3 日艾灸 1 次。辅助疗法: 每晚食枸杞 6 粒。五诊后, 遗尿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 无复发。
按: 遗尿症为儿科常见病证, 亦称“尿床”。本案患儿禀赋素弱, 任督未充而致肾阳不足, 下元虚寒,闭藏失职, 膀胱失于约束而致遗尿。取上述穴位, 温肾健脾, 固精缩尿。
4.3 黄色人种案例
患者, 男, 68 岁, 香港人, 2004 年 3 月 16 日初诊。自诉: 8 年前外出度假, 步行劳累过度致两足跟疼痛, 自行休息后疼痛有所缓解。去当地医院检查无异常, 不予治疗。从此稍走路多一些自觉疼痛。近来症状加重, 活动受限, 且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症见大便每天两次, 小便清长, 舌淡苔薄白, 脉虚弱。中医诊断: 痹证( 肾虚型足跟痛) 。治宜温肾壮阳, 通络止痛。因患者不针刺, 不吃中草药,故采用艾灸疗法。
取穴及方法: 主穴: 肾俞(双侧)、太溪( 双侧)、神厥、阿是穴、足三里(双侧)、昆仑(双侧)。配穴: 命门、关元、涌泉(双侧)、三阴交(双侧)、隐白( 双侧)、内关(双侧)。方法: 上述穴位中, 除主穴外, 再取配穴 6~8个相互交替使用, 每穴灸 8~12min, 以经络疏通为度。辅助中成药: 内服金匮肾气丸, 每日 3 次, 每次10 粒。六诊后临床治愈。
按: 足跟痛为老年疑难病证之一。本案患者肾阳虚衰, 劳累起病, 缠绵难愈。上述穴位温肾壮阳, 温通经络, 益气活血, 化瘀止痛, 使阴平阳秘, 疗效甚佳。
总之, 只有在注意到人种间体质差异即“因人种制宜”的基础上, 再根据个体间体质差异即“因人制宜”实施不同的疗法方案, 方能做到辨证施治。否则,就会出现差错事故。2002 年 5 月的一天, 一黑色人种男士十分生气地来到诊所, 说昨日艾灸治疗后, 回家发现灸处出现肿泡, 恶心呕吐, 浑身无力, 不能正常工作。究其原因, 是另一医生按黄色人种对艾灸的耐受性和反应性而施用灸法及手法所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20 19:35 , Processed in 0.52849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