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6|回复: 1

艾灸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的疗效研究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9-24 14: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9-24 16:15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丸口服,观察组病人运用艾灸疗法,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4周后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总有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疗法对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疗效明显。
关键词:艾灸;胆囊切除术;脾虚型腹泻;护理
      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疾病(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囊癌等)的首选治疗手段,术后部分病人出现难以治愈的腹泻,临床上称为胆源性腹泻。国内报道,138例胆囊切除术后病人中105例(76%)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国外最新报道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难治性腹泻的发生率为17%。腹泻是胆囊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于术后2d~4d发生,每日大便次数3次~10次,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不等。西医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获得一定疗效,但需长期服药,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病人不易接受。近年来,我科对行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予以艾灸疗法,配合适当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以来在外科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病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术前均排除慢性腹泻及其他胃肠疾病,腹泻病人大便常规检查无细菌及脓血细胞,有时可见脂肪小滴。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辨病标准   所有病人均有胆囊切除史,腹泻时间3个月以上,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腹泻病诊断标准。经全消化道透视未见器质性病变,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2.2 辨证标准
   所选病例辨证为脾虚型。腹泻表现为大便溏泻,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大便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每日3次以上;脾气虚表现为体倦乏力,或神倦懒言,或胃纳减少,或食欲减退,或食后腹胀,或午后腹胀;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濡,或微,或虚,或缓。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病人行艾灸治疗,选穴足三里、神阙、下巨虚及阴陵穴。灸法: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3cm~5cm,以温热不烫为宜,每穴灸20min~30min,先灸双侧足三里,然后依次灸神阙、下巨虚及阴陵穴,以皮肤潮红,有传导感为度。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灸治过程中防止烧伤皮肤和衣物;若遇到不能灸治的情况,可依次顺延,但连续延误不能大于3d。对照组:给予藿香正气丸,每天6g,每日3次。
1.3.2 护理
   两组病人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即保持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忌食脑、肝、肾、鱼及油炸食物,限制蛋黄、鱿鱼、动物内脏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忌食肥肉、忌饮酒;注意心理卫生,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避免发怒、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以防止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的调节机能发生紊乱,影响胆管代偿功能的恢复。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并进行评分。
1.3.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伴随症状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大便性状及次数基本正常,大便成形,症状积分减少70%~95%。好转:大便性状、次数稍有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大便性状、次数无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症状改善用减分率表示。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1.3.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2.1 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机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改变,胆囊炎、胆结石发病率逐年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普遍开展,导致术后慢性腹泻病人日益增多,病人表 便 变。原 因:①促 素(CCK)的靶器官———胆囊切除后,导致血液中CCK水平升高,使肠道激素、神经肌肉功能紊乱,造成胆道功能障碍。②胆囊切除后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突然中断,由于胆汁排泄不畅,使胆管内压力升高,当压力升高至2.94kPa时,反作用抑制肝脏胆汁的分泌,排泄进肠内的胆汁减少,使食物消化不完全,导致渗透性腹泻。③胆盐吸收受到影响而过多地进入结肠,可刺激结肠运动而引起腹泻;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在厌氧菌的作用下羟基化而成双羟胆酸,后者可抑制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使腹泻加剧;大量胆盐从粪便流失亦可引起腹泻。
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州而灌溉四旁。脾的功能健旺,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脾胃功能减弱或受损则机体抵抗力下降,难以抗邪,是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因手术耗气伤血损伤人体正气,阳气伤则脾阳虚,运化升清失司,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肝为脏在里,胆为腑在表,二者在生理功能上同主疏泄,肝化生和排泄胆汁,胆贮存胆汁,共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囊切除术后,肝之余气无法聚而成精,由此导致肝木对脾土的疏泄失常,即胆汁不能正常贮存与排泄,脾胃运化不健,导致脾不升清,浊阴不降,清气下陷故而泄泻。正如《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所以此病虽源于肝胆,而最终受累者则为脾。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14: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3.2 温和灸疗法对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作用
   温和灸是集治疗疾病和养生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疗法。《黄帝内经》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是以艾绒为主制成艾炷或艾条,为一种火热疗法,局部施灸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温脾补肾、温经止泄及回阳救逆的功效,是温热作用、药物作用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治疗中所选的足三里、下巨虚、神阙、阴陵穴均可补益机体正气,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可调理脾、胃、肠,理气化湿,补益气血,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控制发病;神阙属任脉之要穴,是真气之所系,生气之源,为十二经脉之总枢,其与督脉相表里,与命门相呼应,具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止泻之功效,温灸可调整全身气血及脏腑功能,并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下巨虚穴为小肠下合穴,具有通降腑气、运化湿滞、恢复肠道传导的功能。有实验研究证实,下巨虚穴具有调节免疫和胃肠肌运动、改善肠血流、促进病变组织新生、修复溃疡的作用;阴陵穴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具有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功能。
3.3 藿香正气丸对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作用
对照组使用的藿香正气丸,主要有解痉、镇痛、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菌、增加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并对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有抑制作用,对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有一定疗效。本研究表明,两组均能改善病人腹泻的次数、大便性状,但是观察组病人经艾灸治疗后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藿香正气丸虽有调理脾胃止泻作用,但疗效不如艾灸艾灸足三里、神阙、下巨虚、阴陵穴等穴,储穴相伍,调畅肠胃、疏通气血、解痉止痛、理气健脾而止泻,正切本病病因病机,故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胆囊切除术后脾虚型腹泻采用艾灸疗法,遵循了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施护原则,以扶正固其本,止泻治其标,组穴合理,标本兼顾,切中病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止泻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病人感觉舒适,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容易被病人接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20 18:50 , Processed in 0.35256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