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8 08:43 编辑
[摘 要] 目的:探寻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理想手段。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P<0.01;两组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比较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主题词] 偏头痛/针灸疗法;经络治法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病因较为复杂。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大。笔者采用经筋疗法与尼莫地平治疗对比观察,旨在寻找治疗偏头痛的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来源于本院推拿科、神经内科。共观察患者100例,根据就诊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筋疗法观察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各50例。 1.2 诊断标准 1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制定:分无先兆和有先兆的偏头痛。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根据临床症状分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气血亏虚头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 ②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颅脑CT或MRI正常;③每月发作次数≥2次;④年龄18~50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纳入标准而未按规定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②除无先兆、有先兆偏头痛两型以外的偏头痛患者(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晚发型偏头痛、偏头痛等位发作);③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甲亢、贫血等疾病者;④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⑤治疗前30天内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偏头痛药物者;⑥孕妇、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综合消灶治疗方法。具体方法:①首先在眶膈筋区(眼眶周及鼻骨两侧筋区)、额筋区(前额部位的所属筋性组织)、百会筋区(头顶部位)、枕筋区(枕及枕侧部位肌筋附着点)、颞筋区(颞上线以下、眼至耳间筋区)、耳筋区(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区)以及颈项部的斜方肌、颈夹肌、头长肌等处找到筋结病灶点。②应用拇指侧面的刮法,指尖的切按法、切拨法、点叩法,指腹的揉搓法、揉拨法,对“筋结点“进行解结消灶;将拇指与四指构成“钳弓手“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理筋;用捏拿法、衮法、四指的扫散法疏松筋络。③选用25~50 mm毫针,一手拇指尖切压痼结病灶点,一手持针行刺达病灶,使之出现酸、胀、麻感,留针30分钟,配百会、太阳、风池。肝阳头痛加太冲;瘀血头痛加血海;痰浊头痛加丰隆;肾虚头痛加太溪;气血亏虚头痛加足三里、三阴交。④颈部及两侧太阳穴拔火罐,留罐10分钟。隔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2个疗程,即25天。 2.2对照组 给予尼莫地平片剂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连服25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1)偏头痛的疗效标准(自拟),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头痛减轻,伴随症状仍存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 (2)头痛强度按Bussone等分为5级:0=无疼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严重疼痛;4=剧烈疼痛。头痛指数按Bussone等的计算公式:头痛指数=叠加的头痛时数×头痛强度。疗效评定以治疗前1个月发作的情况作为基础值,将治疗前后发作情况进行组内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方差齐时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 3.2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X 2=17.65,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说明在治疗偏头痛方法上,经筋疗法优于尼莫地平给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