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8 08:41 编辑
中医古典《黄帝内经》叙述的《经络学说》,包含两大理论体系: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络脉组成的经脉体系和由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皮部组成的经筋体系。经脉体系是针灸疗法的基础理论, 它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经筋体系是中华经筋疗法的基石。中医认定“经筋”是“经脉”的连属成份, 即“经络”的内涵之一。因此,发掘经筋学理论及其具有医疗实用价值的经筋疗法医术,不仅对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协同针灸提高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于推动我国非药物疗法向人体新的领域认识伸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将我们的发掘研究收获与体会,作简要概述。 1从中医古典“十二经筋图形”标记的“筋结”点, 结合人体经筋动态活动过程,经过认真的考究,认定机体的动态活动具有犹似古典十二经筋图像的线力作用,这些线力群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之“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变点、线、面及多维病变系列的形成。 上述的病理性“筋结点”及经筋病变系列,具有形征可查的自身规律。经筋疗法借助于这一规律的掌握,结合临床积累丰富经验的“手触查灶法”产生了如下医疗效应。 1.1人体查明具有治疗功效特殊的“经筋俞穴” 群的分布规律(共200多个,已绘制为图)。这些俞穴的查明,为临床施治提供了治疗目标准确、“得”显著、起效快速,对筋性病症具有根治效果。如某患者左胸廓因挫伤产生“淤积性”筋结病史26年,诸药及诸疗法皆未见效,予经筋疗法施治,收到根治,追踪4年未见再复发。本方法弥补了现行医疗对筋性病灶缺少特异性诊疗之不足。 1.2经筋查灶,尚可有效地揭示筋性病变的累及性、隐蔽性、症状类似性等特点,成为现行医疗薄弱环节的有效补充。例如,筋性隐蔽性,由于筋病发生的部位同实质脏器位置重叠或牵涉关系等, 形成筋病同脏器病变的疑诊、误诊者并非罕见。经筋疗法业已查出并经临床治愈的20多种隐筋症说明,筋性病变是难治病及某些病因未明病症的筋性致因之一。如肋端综合征,mcbeath氏1975年首次发表,称为罕见、病因不明疾患,经筋查灶,发现其存在筋性致因,用理筋法施治,获得治愈。 2中华经筋疗法创导的“综合消灶一多维系列解锁的施治手段具有经筋疗法的整体辨证观点,它既可灵活地使用综合手段中的单项疗效作用,又可发挥“多项群体功效”协同作用。利于攻坚及全面解锁,起到“标与本”并除的功效。这是经筋疗法同“微刺激疗法”,同一维治疗方法等的显著区别。 综合与多维疗法的合并运用,临床上显示着即时疗效与延续作用明显效果。例如,运用本疗法治疗常见的颈腰椎体骨质增生病例,既可获得近期解除症状的临床治愈,尚可于复查的X光胶片,见到吸收消散清晰的满意程度。 3中华经筋疗法根据筋挛压迫经脉影响脏腑功能,而舒筋可以活络,对脏腑产生良性反馈作用的论述,把该疗法扩大于治疗脏腑实质病变,尤其对胃肠道溃疡病、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收效显著。其中值得推崇的是,这些病药物疗效欠佳时,经筋疗法的疗效特别显著。 4经筋疗法“消灶调机”具有“整体机能调整”的明显作用,临床上产生系列性的功能平衡及抗衰防老的功效,如经治后,患者普遍表现为躯体轻松舒适、兴奋抑制,入睡熟度加深,脑筋清醒,代谢旺盛,食欲增加,精力充沛,体质复壮,视力提高;部分病例出现减肥,异常沉着的色素消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