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7 17:30 编辑
摘要: 阐述传统的眼针疗法、巨刺法以及远道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并介绍符文彬教授运用眼针结合巨刺法和远道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通过对比传统针刺法治疗,认为符文彬教授之法重在从疼痛入手,运用整体辨证及经络辨证思想,结合经典,提炼出精当的取穴方法,使患者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因取穴多而产生的二次疼痛,符合临床需要,疗效迅速确切。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针刺疗法; 眼针疗法; 巨刺法; 远道刺法; 符文彬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对于本病的急性发作,西医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如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类固醇等,上述药物存在用药复杂、毒副作用较大的缺点。传统针刺治疗本病的取穴主要遵循局部循经原则,主要取患肢关节附近脾经、肾经、胆经、胃经、膀胱经的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如膈俞、膀胱俞、肾俞等,并根据证型不同辨证加减。符文彬教授 ( 以下简称符导)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20 余年,跟随眼针疗法创始人彭静山教授学习多年,精通中医理论,熟习经典,擅治奇症,临床上以眼针结合巨刺法和远道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穴精当,具有立竿见影之效且无副作用。笔者有幸受教于符导门下,濡目染,受益匪浅,兹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理论依据 1. 1 眼针疗法 眼针是在眼眶周围进行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技术,它是针灸施术的一种特殊针法。理论基础在于眼与经络沟通,通达内外,联络脏腑。早在《内经》中就有 “目部五脏分属”的观点。《灵枢·口问》: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大惑论》亦提及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眼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能发挥生理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说明经脉均直接或间接通过表里经与眼发生联系。后世医家所创的独特的五轮八廓学说,将眼睛各部分与脏腑相联系,可用于说明生理病理机制。眼针中的下焦区用以主治脐以下疾病,其中包括下肢痛症,上焦区亦然。亦可配以对侧心区,其理论依据在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里的“病机十九条”中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配以对侧心区是针对本病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致心神不宁而影响睡眠的临床特点所作的对症处理。眼针治病以同侧病为主,眼针经络传导循行路线各走其同侧,左右不交叉,因此主穴选择时应取患侧穴位。配穴主要起调整脏腑作用,取对侧穴位亦可。 1. 2 巨刺法 巨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缪刺论》曰:“帝曰: 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歧伯曰: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经,非络脉也。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素问·调经论》: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标幽赋》也明确指出 “住痛、移痛取相交贯之脉”。《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因此,可以采用针刺来调畅气机,使之通则不痛。从经络生理来看,经络系统分布于手足之阴、阳,是左右对称分布的,奇经八脉的任督之脉是前后相对称分布,且经络本身还要“上下相连,左右贯通”,以 “维筋相交”等。全身经络左右上下贯通,通过针刺对侧穴位则可调畅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治愈疾病。正如《针灸大成》指出: “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经也”。巨刺法治病的机理,主要是调整机体两侧的经络,以使之通畅。 1. 3 远道刺法 远道刺法属于 《内经》 中的九刺中的一种。如 《灵枢·官针》篇曰: “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故远道刺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病在上,取之下; 病在下,取之上; 病在中,傍取之”。“病在上,取之下”指头面及上肢疾患可取下肢的穴位。具体而言,指头面部疾患可循经远道取穴,上肢部疾患可用下肢同名经对应取穴。《内经》在有关经络理论探讨中,详细记载了手足同名经的上下贯通,两侧同名经的左右交汇,并阐述了手足同名经在疾病传变和治疗作用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样地,“病在下,取之上”,除本经下病上取外,亦可根据“同气相求”即手足同名经上下贯通的理论,下肢疼痛的疾病,取上肢对应穴位治疗。 2 符文彬教授眼针结合巨刺法和远道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 2. 1 眼针镇痛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最大痛苦在于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红肿发热,活动受限等急性期炎症表现。因此患者来诊首要任务是镇痛。符文彬教授在临证时首先选用眼针的主穴镇痛,疗效较满意。一般根据患者疼痛关节在上肢或下肢而选择上焦区或下焦区。针刺方法: 取 0. 35 mm ×25 mm 一次性毫针沿眶缘外 0. 5 cm 处快速刺入,直刺或斜刺时深度均以达到眼眶骨膜为度。 2. 2 巨刺法结合远道刺法进一步缓解疼痛 通常在运用眼针疗法后,患者关节疼痛已大为减轻,但关节附近仍常会遗留少许紧痛不适。此时,符导喜用巨刺法结合远道刺法使患者关节疼痛进一步缓解。“巨刺”取穴在患关节对侧,“远道刺”取穴在上肢 ( 对于患关节位于下肢而言) ,二者结合,符导所刺第二针的取穴采用左右上下交叉对应取穴。符导根据患关节具体位置不同而灵活选用不同穴位,若受累关节为左侧第一跖趾关节,则选右侧三间穴; 若受累关节为右侧踝关节,则选用左侧阳池或阳谷穴。除了根据上述远道刺法所得“下肢疾患可用上肢同名经对应部位取穴”结论外,选择用这几个特定穴尚有下述理论依据: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注为输”,三间穴属大肠经五输穴中的输穴,为经气所注,似水流由浅入深,脉气较盛。《难经·六十八难》: “输主体重节痛”。《灵枢·经脉》: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与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痰湿浊毒内停,痰浊瘀阻经络有密切关系。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类经·藏象类》指出: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促进体内津液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