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9-27 17:25 编辑
[摘要」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以Brunnstrom六阶段评佑法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偏瘫和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偏瘫上下肢功能达到Ⅳ期及以上者均明显增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P <0.01);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治疗组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眼针配合运动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3级肌力以下患者Brunnstrom分级和Barthe1指数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脑梗死;针灸疗法;眼针;运动针法 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力3级以下者进人后遗症期功能恢复较为困难。近年来,笔者对肌力3级以下者,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眼针配合运动针法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患者,共70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5~75岁,平均(64.7土7.3)岁;病程平均3.5月。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7~75岁,平均(66.1士5.9)岁;病程平均3.3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相关标准。 1.3纳入标准 经CT或MRI证实主要病变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年龄≤75岁;病程在1一6月;一侧偏瘫,肌力<3级,Brurmstrom六阶段偏瘫评估<Ⅲ期;神清,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检查和治疗。 1.4排除标准 偏瘫肢体肌张力明显增加,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Ⅱ级;有较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如生命体征不稳定、严重精神障碍及痴呆、帕金森氏病、关节病变等;眼部有明显感染性炎症者。 2治疗方法 2组均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配合康复训练,并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对症和基础治疗,禁用营养神经药。 2.1对照组 常规针刺治疗。取穴:患侧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平补平泻,得气为度。每天1次,周日除外。治疗3周为1疗程,共计18次。 2.2治疗组 先做眼针,取患肢侧上焦区、下焦区,定位及操作方法参照文献。先以左手指压住眼球,右手持针迅速自眼眶缘外0.5cm处刺入穴位,深达眼眶骨膜为度。每隔5分钟均匀上下刮擦针柄运针1次,每次1分钟,留针25分钟。留针期间配合运动针法,即令患者主动活动患肢,包括上抬、平移和屈伸等;如仍不能活动或活动幅度很小,加用针刺患肢侧穴位以令其反射性活动。上肢取内关、极泉下2寸、尺泽;下肢取三阴交、委中、涌泉、隐白、太冲。下肢穴位每次取3个即可,涌泉、隐白、太冲为直刺,提插或捻转强刺激。余穴针刺方法参照石氏醒脑开窍法:内关直刺0.5一1.0寸,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深1一1.5寸,提插补法;极泉下2寸提插泻法;尺泽提插泻法;委中直腿抬高取穴,深1一1.5寸,提插泻法。每穴均以患侧手或下肢抽动3次为度,皆不留针。除上述间、直接主动运动外,医生还要多次活动患者患肢,即让患者行被动运动。留针结束后拔出眼针,再行常规针刺治疗,同对照组。需注意的是眼针出针要缓慢,并需久按针孔,防止出血。疗程同上。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指标 以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法评估偏瘫,以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活动能力。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I驰缓、无反射;Ⅱ共同动作或其成分的出现,开始出现痉挛;Ⅲ可随意引起共同动作或它们的一些成分,痉挛达顶点;Ⅳ脱离基本的共同动作,痉挛开始减弱;V开始有分离的活动,痉挛明显减弱;VI共同动作大致正常,痉挛轻微。 3.2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4治疗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偏瘫上下肢Brunnstrom分期比较。2组治疗后偏瘫上、下肢Brunstrom分期均显著改善,治疗后偏瘫上肢由小于Ⅲ期达到Ⅳ期及以上者治疗组为44.44%(P<0.01),对照组为17.65%(P<0.05);偏瘫下肢功能达到Ⅳ期及以上者治疗组为61.11%(P<0.01),对照组为32.35%(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4. 2 2组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