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康复训练方法,使相关临床症状迅速改善,并预防复发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50例须椎病患者采用浮针疗法,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患者须、肩、手臂等处的肌筋膜触发点( MTrP)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治疗,同时配合患者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使病变周围孪缩的软组织最人限度的收缩与舒张,增加组织血流的再灌注,从而缓解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使局部组织疼痛、活动受限、酸胀等感觉迅速改善或消失,并留管以维持疗效,每2一3天治疗1次,以3 -5次为1个疗程,并加强须椎保健以防复发。结果经过1 -5次的浮针治疗,47例患者症状即刻消失或治疗几次消失;;3例经10次治疗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达100% 。随访1年,仅复发2例,经再治疗1 -2次后症状消失。结论浮针疗法治疗须椎病具有快速的即时效果及良好的远期效果。 【关键词】浮针针刺;扫散;颈椎病;疼痛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颈部不适、位置性眩晕、头痛失眠、手臂麻木等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尤以中老年患者为多发,是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推拿、针灸、针刀等,但恢复缓慢、复发率高,且部分患者因恐惧针灸、针刀及其疗程长而放弃治疗。浮针疗法以其简单、安全,治疗无痛苦,立竿见影的疗效,以及复发率低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浮针疗法诊释了康复领域中“上工少涉”的治疗宗旨,本文对应用浮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全科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50例,均有X线片的诊断,多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侧弯、椎管狭窄等患者,临床表现为位置性眩晕、颈肩酸痛、颈部活动受限、手臂麻木以及上段颈椎病引起的头痛、枕部和后颈部痛等。50例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5 - 75岁,平均53岁。皆因平素颈肩部不适,复感受风寒或劳累过度等致症状加重前来就诊。1.2诊断方法 颈椎病大多指颈段的骨、椎间盘、韧带、肌肉、神经血管等因退行性改变及劳损、外伤、风寒湿邪的侵袭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保守疗法所能应对的,仅是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导致的局部软组织出现的问题,即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 MTrP)的治疗,MTrP导致局部软组织缺血缺氧而使组织紧张挛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首先要认真地触摸颈肩部及手臂的MTrP,只有找准了MTrP,才能收到好的疗效。1.3治疗方法 采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符仲华教授发明的浮针疗法,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患者颈、肩、手臂等处的MTrP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治疗,同时配合患者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具体为: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医者将所查到的MTrP标示清楚,先治疗远端的MTrP点,再由远而近依次治疗各点。在距MTrP点下方约5一6 cm处,局部消毒,采用一次性浮针针具,针尖向上,针体与皮肤呈15-20度角,用进针器将针体送入皮下组织的疏松结缔组织层,如进针过深至肌层可退针至皮下,水平进针。将针芯退出,再将管座上的突起片在针座的凹槽内,这时针尖则退至软套管内,患者不会有刺痛的感觉。医者右手拇指和中指捏住针座,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无名指分别置于中指两侧扶持针座,并左右摆动,使针体做扇形运动,即扫散,每点扫散时间约2 min,次数约200次,同时医生左手扶持治疗部位周围的关节或肌肉,配合右手做协调运动,使治疗部位的肌肉交替紧张与松弛,也可让患者自己活动肢体,一方面使治疗部位的肌肉完全放松,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主动或被动的运动使局部缺血缺氧的组织得以血流灌注,从而迅速增加病痛周围的血供,以达到通而不痛的目的。如此方法逐个治疗检查到的MTrP,不同的部位一边扫散一边可采取不同的运动方式配合治疗,当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需再针刺其他点时,可抽取针芯,胶布固定软管,留管5一24 h,以维持疗效,每2一3天治疗1次,3一5次为1个疗程。2结果2. 1治疗效果 50例患者经过首次浮针治疗,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症状消失,其中6例仅治疗1次即症状消失,8例经2次治疗症状消失,15例经3次治疗症状消失,18例经5次治疗症状基本消失,3例经10次治疗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率达100 % 。2. 2随访 所有经浮针治疗后均随访1年,38例患者无复发;所有10例因受凉、劳累仅感颈部不适未经治疗自行好转;仅2例复发后再次治疗,但症状明显较首次治疗前为轻,经1一2次治疗则症状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