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浮针疗法是进针点选择在病痛局部周围,针体行进在皮下,针尖指向病灶,主要治疗局限性痛症的一种新型针刺治疗方法。本文运用该法治疗37例腕部腱鞘炎,并与常规体针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浮针疗法首次针刺镇痛效应显著好于常规针法,显效病例所需治疗次数少于常规疗法。表明浮针疗法有肯定、迅速的镇痛作用。关键词浮针;腱鞘炎;针刺镇痛 很多工作表明浮针疗法对部位明确的疼痛有迅捷确切的治疗作用。为进一步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我们将腕部腱鞘炎的病例用浮针疗法治疗,并与常规体针相比较,结果总结如下。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和病房,诊断标准参考《中医诊疗常规》。82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为浮针治疗组,对照组45例为常规针刺组。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29. 35士3. 01岁,,病程7. 86士0.80天;B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32. 96士2. 61岁,病程8. 03士0. 32天。两组的年龄和病程无显著性差异。 全部病例包括53例无手术指征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20例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9例轧砾性腱鞘炎(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本工作的重点在于观察短期镇痛疗效,故而没有进一步按病种细分观察,只是统一按腕部腱鞘炎治疗和分析。 2.治疗方法 (1)治疗组:给以浮针疗法。浮针针具是一种自制套管针(直径1. 5mm,长度为3. 2cm),主要由软套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具体操作方法:先标记阳性反应点(痛点或压痛点),在距离阳性反应点上方5cm左右处确定进针点常规消毒,套管针快速平刺进针,针尖对准阳性反应点,透过皮肤后将套管针平贴皮下在疏松结缔组织中穿行,深度为3cm左右,不行提插、捻转。病人无酸、麻、胀、沉等“得气”感。进针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将软套管仍留置皮下,胶布固定露出皮外的与软套管紧密连接的管柄。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柔软,不影响病人作息,留针期间病人可照常活动。留针1天后软套管拔出,间歇1天,再行浮针疗法,间歇期问辅以一指禅法在病灶局部推拿10分钟。 (2)对照组:给以常规针法。具体操作方法:取阿是穴、合谷、外关、太冲,针刺得气后连接G 6805一2型电针仪,电压4伏,频率20H z,留针20分钟,出针后施以治疗组同样的推拿手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再继续治疗。 3.观察指标 本工作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的压痛閾、显效率和显效病例的治疗次数。 压痛閾采用我们制作的压痛测定器(一个不锈钢套筒内装有可沿其轴线移动的推杆,套筒内的压簧紧抵推杆,推杆上标有刻度。使用时推杆外端接触待测定处的皮肤,每次按近似的速度按压套筒,套筒与推杆的相对位移量表示压力程度。每次测定在同样的位置)测定。 以15天为最后治疗统计期限,先统计两组的显效率,再统计显效病例的治疗次数。所有数据都由SPSS软件包分析、处理。 本工作拟定的腕部腱鞘炎显效标准参考《中医诊疗常规》为:疼痛消失,无压痛,局部功能活动正常。结果 1.治疗前、后痛閾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痛閾无显著性差异,经过一次治疗,两组痛閾都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更好,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结束后统计,比治疗前、治疗一次后痛閾都增高,两组比较,对照组为佳。 2.显效率的比较 治疗组37例显效35例,显效率94. 6%;对照组显效38例,显效率84. 4%,两组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显效病例的治疗次数 治疗组显效的35例病人中,1次治疗就显效的有9例,3次的有23例;B组显效的38例中,1次显效的0例,3次的有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