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观察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方法以大肠俞、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结果 痊愈25例,治愈率78. 1%;好转7例,有效率100%。治疗后临床各主要症状及肠黏膜有明显改善。结论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便易行,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穴位埋线;羊肠线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侵及直肠、结肠黏膜层导致糜烂、溃疡形成的弥漫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多见,主要以左下腹痛及便血多见,同时可伴有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又差,不但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也给社会带来负担。 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可以有效、简便地治疗UC,没有并发症,避免了药物或手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笔者利用穴位强化埋线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3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UC患者除外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并发症病例。按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制定诊断标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 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Hb)﹤100g/L,血沉﹥30mm/h。 1.2 病例来源 32例病例来源于院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排除有其他合并症的活动期UC患者。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7~51岁,平均34. 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少数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病变范围限于在直肠6例(18. 8% ),直肠、乙状结肠18例(56. 3% ),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7例(21. 9% ),全结肠1例(3. 1% )。属于轻度4例,中度26例,重度2例。32例患者均有1年以上正规服用柳氮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制剂,每日3~4g,分次口服)或同时服用中成药固肠胶囊(25例)以及康复新(7例)史,停药后1个月内病情均反复,全部症状重新发作,肠镜恢复治疗前黏膜变化。此32例病人均为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停药症状复发后1个月纳入观察组。 2 方法与疗效判定 2. 1 治疗方法 ①选穴:大肠俞(双)、天枢(双)、足三里(双)、下脘透建里透中脘、中极透气海。②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再使用大号皮肤缝合针将2号医用铬制羊肠线双股约4cm分3次埋入上述穴位,局部敷料包扎。足三里穴使用12号硬膜外穿刺针刺入约5cm,将同样羊肠线约4cm放入针管,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置入穴位。治疗后3天内用安尔碘消毒针眼1次。治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肠镜、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正常饮食,停用一切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2. 2 疗效标准 按照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观察腹痛、腹泻、便血、消瘦、发热等主要症状及结肠镜变化。①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2. 3 统计学方法 经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本组32例中,随访6个月,无脱失病例。临床各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治疗前症状发生为131例次,治疗后消失111例次,占84. 7%,减轻19例次,占14. 5%,无变化1例次,占0. 8%,总的症状改善率99.2%,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各主要症状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 01)。 结肠镜肠黏膜病变治疗前发生例次为43例次,治疗后2个月复查结肠镜黏膜病变改善明显,肠黏膜病变消失26例次,占60. 5%,好转10例次,占23.3%,总镜下改善率83. 7%。观察组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1)。 将腹痛、腹泻、便血、消瘦、发热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改善作为痊愈标准, 32例中治愈25例(78. 1% ),好转7例(21. 9% )。 4 讨论 4. 1 研究的背景 祖国医学中并无UC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久泻”、“痢疾”、 “便血”等病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而致脾胃损伤。现代医学认为:UC很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情绪波动、寒冷影响、饮食因素等均可能诱发该病。该病有恶变的危险及合并急重型暴发性结肠炎;最严重的问题是在青壮年中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有一系列的合并症,治疗效果差,不但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也给社会带来负担。全结肠切除因其严重并发症,仅仅作为最后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