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1|回复: 1

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0-8 17: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目的: 研究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两组,各 30 例。埋线组选用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内关、脾俞和胃俞等穴位,每 2 周埋线 1 次,每 2 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3 个疗程( 6 ) ; 药物组服用血脂康,每次 2 粒,每日 2 次,连服 6 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 TC) 、总甘油三酯( TG) 、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4 项血脂水平,并参照 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级计分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分级计分。结果: ( 1) 血脂疗效评定结果显示,经 6周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组患者改善血脂指标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 2) 埋线组血脂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显示,埋线组痰浊阻遏证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脾肾阳虚证,两证型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3) 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结果显示,埋线组疗效令人满意,明显优于药物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4) 埋线组与药物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显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血清 TC、埋线组血清TG 水平明显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1) ,两组血清 LDL C 含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著下降( P 0. 05) 。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中血清 TCTGHDL CLDL C 含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方面体现了其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脂血症; 穴位埋线; 针刺; 临床研究
高脂血症是血脂代谢异常的俗称,主要是指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血浆中脂类浓度异常升高,主要指总胆固醇即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脂类升高而言。近年来,研究发现甘油三酯升高时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降低,HDL - C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而将低 HDL - C 血症纳入其中,目前临床上统称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但由于血脂异常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通过查体化验或发生了相应的心脑血管事件才得以发现,有“隐形杀手”和冠心病“元凶”之称。因而,早期识别血脂异常,并积极进行血脂干预对于防治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
近 20 年来,降血脂药物无论是在疗效还是在降低副作用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多数降脂西药仍普遍存在着停药反跳、肝肾损害、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而中医降脂注重个体化治疗、整体调节、疗效较持久且多数无不良反应,因此,国内外均趋向于用中医药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近年来,高脂血症成为了中医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除中药降脂的疗效研究外,针灸疗法治疗高脂血症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临床报道甚多,疗效确切,以其独特优势正逐渐被患者接受。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将医用羊肠线埋人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方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穴位埋线治疗原理同针灸治疗原理,羊肠线( 或药肠线) 埋人体内一定的穴位具有相对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对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可以长期持久作用,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具有速效和续效双重作用,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也颇令人满意。
本研究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并与临床常用的降脂药血脂康进行疗效对比,采用严格的科学设计,给予规范化的穴位埋线治疗,通过对血脂水平、相应中医症状等指标的观察,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的疗效,为血脂异常的防治提供简便有效而毒副作用少的绿色疗法。
1 研究对象
1. 1 病例来源
医院针灸病房及针灸门诊 2007 年 7 月—2007 年 9 月病人 60 例。
1. 2 诊断标准
1. 2. 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5 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即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 周内 2 次测血清 TC6. 0mmol/L( 230mg/dL) 或血清 TG1. 54mmol/L( 140mg/dL) 或血清 ( HDL C) 1. 04mmol / L( 40mg / dL) 、女性 1. 17mmol / L ( 45mg /dL) 者,即可确诊。
1. 2. 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参照 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高脂血症辨证标准,将其分为痰浊阻遏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血瘀证。
辨证分型标准: ( 1) 痰浊阻遏证: 主症: 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肢麻沉重、胸闷气短,次症: 心悸、乏力、口黏; 舌脉: 舌质红、苔腻、脉弦滑。( 2) 脾肾阳虚症: 主症: 形寒怕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次症: 头昏、纳少、便溏、脘腹作胀、面肢浮肿,舌脉: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3) 肝肾阴虚证: 主症: 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软,次症: 口干、健忘、少寐;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4) 阴虚阳亢证: 主症: 头痛、头胀、头晕面赤、烦躁易怒; 次症: 口干、肢麻、大便干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脉弦。( 5) 气滞血瘀证: 主症: 心前区刺痛、胸闷气短; 次症: 胸胁胀痛、肢麻,舌脉; 舌质黯、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
以上各证型中,每个主症 2 分,每个次症 1 分,舌脉相符各 1 分,计分不低于 6 分,则该证型的诊断成立。
1. 3 纳入标准
年龄 20 ~70 岁,生命体征稳定; 符合高脂血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或脾肾阳虚者。
1. 4 排除标准
( 1)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但中医辨证属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滞血瘀者; ( 2) 有严重意识障碍者;有房颤病史或者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 ( 3) 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衰竭、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癌症等,以及其他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严重的患者; ( 4) 由药物( 吩噻嗪类、J3 - 阻滞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某些避孕药等) 引起的高脂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 5) 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药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以及近 2 周曾采用其他降脂措施的患者;( 6) 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以及针刺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
1. 5 中止、剔除标准
( 1) 未能完成疗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 2)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 3) 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试者。
2 研究方法
2. 1 分组方法
收集高脂血症患者 60 例,设立两组。治疗组( 埋线组) 30 例,采用穴位埋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 药物组) 30 例,给予降脂药血脂康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两组在治疗前的分组情况,性别、年龄、中医证型、治疗前血脂水平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病例病情基本相同,可以若认为两组样本基本来自同一总体。
2.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主穴: 第一组: 足三里、三阴交、丰隆穴; 第二组: 内关、脾俞、胃俞( 两组交替使用) 。配穴: 痰浊阻遏证: 中脘、天枢; 脾肾阳虚证: 关元、气海。操作: 局部常规严格消毒,采用一次性 8 号注射针头作套管,用30 号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取 3 /0 号羊肠线置入针管前端,快速进针约皮下 0. 5 ~1 寸后缓缓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留置穴内,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12h 之内禁沐浴。每 2 周埋线 1 次,每 2 周为 1 个疗程,共 3 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血脂康,每次 2 粒,每日 2次,饭后温开水送服,连服 42 天。
两组均在常规饮食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2. 3 意外情况的处理
( 1) 晕针: 埋线过程中,出现晕针者,立即停止针刺,头部放低,松解衣袋,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水,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手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2) 感染: 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当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 3 ~ 4 天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烧。予以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 3) 出血: 多因刺激过重或针刺破血管所致。一般加压包扎即可止血。( 4) 过敏: 个别病人对麻醉药或羊肠线产生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瘙痒、红肿或全身发热等反应。对这些病人可给予抗过敏治疗,过敏严重者则须停止治疗。( 5) 神经损伤: 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 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刺激过重,或扎住神经血管所致,必须引起注意,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2. 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 SPSS 13. 0 统计软件包,组间构成比较用 χ2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 Ridit 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检验。
3
3. 1 血脂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 TC、TG、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C)4 项血脂水平。血脂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1995 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疗效标准而制定。显效: 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 TC 下降≥20%,TG 下降≥40%,HDL - C上升> 0. 26mmol/L( 10mg/dL) ; 有效: 治疗后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 TC 下降≥10% ~20%,TG 下降≥20% ~40%,HDL - C 上升≥0. 104 ~0. 26mmol/L( 4 ~10mg/dL) ; 无效: 治疗后血脂检测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3. 2 中医症状
中医症状分级计分方法: 结合临床选取肢体麻木刺痛、头昏头晕、胸胁胀闷、肢冷畏寒、纳呆、困倦乏力等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的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并参照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级计分方法。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 ( 1) 临床痊愈为疗效指数( 积分值降低) ≥95%; ( 2)显效为疗效指数( 积分值降低) 70% ~95%; ( 3) 有效为疗效指数( 积分值降低) 30% ~ 69%; ( 4) 无效为疗效指数( 积分值降低) 不足 30%。其中疗效指数 =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3. 3 临床疗效分析
( 1) 血脂疗效分析: 根据血脂疗效评定标准,埋线组与药物组血脂疗效对比
结果可见,埋线组总有效率 76. 67%,药物组总有效率 80%,两组患者改善血脂指标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提示: 埋线组与药物组疗效相当。
( 2) 埋线组血脂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埋线组血脂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比较
结果可以看出,埋线组痰浊阻遏证显效率为68. 42% ,明显优于脾肾阳虚证 ( 45. 45% ) ,埋线组痰浊阻 遏 证 总 有 效 率 为 89. 47%,脾 肾 阳 虚 证 为54. 54% ,经 Ridit 分析,两证型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
( 3) 埋线组与药物组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埋线组与药物组中医症状总疗效比较。
结果表明: 埋线组中医症状临床痊愈率 40%,明显优于药物组( 16.67%) ,埋线组总有效率 90%,药物组总有效率 46. 67%,经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5) ,提示: 埋线组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优于药物组。
3. 4 血脂水平情况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TC 的水平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 0. 01) 。埋线组血清TG 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下降( P < 0. 01) ; 两组血清 LDL - C 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则显著下降( P <0. 05) 。两组血清 HDL - C 含量治疗前后虽有变化,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P >0. 05) 。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中血清 TC、TG、HDL - C、LDL - C 含量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 > 0. 05) ,说明两组调整血脂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4
4. 1 选择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及脾肾阳虚证的原因
高脂血症为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学文献中虽没有明确记载,但散见于“胸痹”、“眩晕”之中。关于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其本质当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肝、脾、肾三脏虚损,标实主要指痰浊和瘀血。中医的痰浊、瘀血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虽名不相同,但在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与辨证治疗中却密切相关。按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分为 5 型: 痰浊阻遏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血瘀证。
相关研究表明,临床高脂血症患者以脾肾阳虚证最常见,表现为形寒怕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少、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等,此类型中老年人常见。另外,痰浊阻遏证亦较常见,多见于体形肥胖者,临床表现包括头重如裹、肢麻沉重、胸闷气短、乏力、口黏、舌质红、苔腻、脉弦滑等。此两种症型高脂血症患者除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脂异常外,常伴有较为突出的中医临床症状,相对较容易进行辨证分型,其症状表现亦与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级计分方法中所列出的症状相符,便于进行治疗后中医症状的观察。因此,本研究选择高脂血症痰浊阻遏证及脾肾阳虚证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便于临床病例收集,另一方面也保证研究过程中中医辨证分型的严谨性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准确性。
4. 2 干预措施选择依据
高脂血症本身虽不构成生命威胁,某些患者亦可无任何不适症状,但其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病例研究表明,对冠心病并高脂血症患者,及早进行降低血脂水平的干预治疗,可减少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病率。目前临床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以降脂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血脂康以其疗效的确切性及安全性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血脂康是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从特制红曲中提炼精制而成的血脂调节剂,其中富含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其药理作用体现在调整血脂代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抑制脂质在肝脏的沉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等多个方面。血脂康能显著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其与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他汀类降脂药物疗效相当,但其经济实惠,价格便宜,宜于临床推广。因此,本课题选择血脂康作为一种干预手段,观察对比穴位埋线疗效。
尽管血脂异常的干预治疗已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但目前血脂控制尚不理想。根据某北京、上海、广州 1000 例血脂异常治疗回顾分析: 血脂异常患者中只有 10. 1%的达标率,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治疗达标率更低,只有 5. 1%。一方面,降脂药物的选择虽根据血脂成分的改变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过去的孤军作战到现在的联合用药,药物使用更注重针对性治疗,但大网捞鱼必有漏网之鱼。另一方面,高脂血症患者因无特殊不适,并对高脂血症潜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服药依从性较差,是血脂水平控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故在对高脂血症的防治研究中,中医药以其个体化的针对性治疗、不良反应少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穴位埋线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属中医外治法之一,临床适应症广,其操作简便、维持时间长、就诊次数少,解决了高脂血症病人依从性较差的问题。所以本研究选择针灸方法中的穴位埋线疗法与药物做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归结起来,在针灸多种施术中,穴位埋线是集多种方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 20 日或更长时间,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针刺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疾病痊愈差、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 3 穴位选择依据
纵观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报道中,研究多取脾胃经的穴位为主穴,其中足三里的选用率最高,其次是三阴交、丰隆、内关等,以脾胃两经经穴为主。一方面说明这些穴位降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另一方面也在临床实践中反证了中医理论关于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的形成,虽与人体诸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但关键涉及脾胃之受纳、运化功能的失常。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为常用穴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金代著名针灸家马丹阳,在其《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对足三里的部位及功用作了精辟的概括: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泻,腿肿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疾诸般。”根据实际应用分析,本穴除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之功外,尚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镇静醒神、强精健脑、温中升阳、理气止痛之功。按现代医学分析,具有调理胃肠功能、解除平滑肌痉挛,调节神经系统、增强机体应激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对循环、内分泌、呼吸、泌尿等系统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故临床除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外,还常用于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疾病。
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主治肝脾肾三经病变,有双向调节作用,补之可益气血、健脾胃、补肝肾、调经带; 泻之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疏肝行湿。被认为是治疗高脂血症主穴,研究证实三阴交可以增强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减少其合成和吸收,改变其在血浆和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丰隆为胃经络穴,沟通脾胃表里两经,尤善化痰降浊,《玉龙歌》言: “痰多宜向丰隆泻。”研究表明,针刺丰隆可抑制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促进其排泄,改变脂蛋白的结构和影响脂蛋白的代谢等。本研究选取以上 3 个穴位为第一组主穴,均为脾胃经要穴,共奏健脾和胃、化痰祛湿之功。
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有宽胸理气、止悸安神之功,使胸气宽畅、血脉和调。气畅则血通,血活则脉调,气血流畅则瘀滞去。瘀祛滞除则脂消,故内关有消脂改善心功能之功。背俞穴是脏腑之气在背部直接输注的穴位,其脏腑的生理、病理信息与之息息相关。针灸此类腧穴可以调节脏腑之气,对脏腑之功能活动有更为直接和显著的影响,是临床最常用的特定穴之一。本课题第二组主穴为脾俞、胃俞和内关,脾经及胃经之背俞穴可强壮脾胃功能,促进水湿的运化代谢,化脂降浊,与内关共奏健脾化湿、祛瘀消浊之功。
本研究配穴痰浊阻遏证配中脘、天枢; 脾肾阳虚证配关元、气海。中脘、天枢分别为胃与大肠的募穴,在特定穴中,中脘为脏会,两者相配有通腑降浊之功,共同加强主穴功效。《行针指要歌》曰: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取足三里、中脘穴,可健脾祛湿以止痰。关元、气海都是补肾培元、益气保健的要穴。气海为肓之原穴,可调一身之气,以补气和气为主。《铜人》:“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调整肝脾肾三条阴经,有健脾补虚、养肝疏泄、补肾益精的作用。
4. 4 观察项目的选择依据
观察指标除测定治疗前后患者 TC、TG、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 、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 C) 4 项血脂水平外,还结合临床选取肢体麻木刺痛、头昏头晕、胸胁胀闷、肢冷畏寒、纳呆、困倦乏力等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的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并参照2002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分级计分方法,对高脂血症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一方面通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客观反映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突出中医治疗特色及优势。
4. 5 临床结果分析
根据血脂疗效评定标准,经 6 周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的疗效较好,总有效率分别为 76. 67% 和 80%,两组患者改善血脂指标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 。说明埋线组与药物组疗效相当。并且,通过比较埋线组血脂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埋线组痰浊阻遏证总有效率为 89. 47%,明显优于脾肾阳虚证( 54. 54%) ,经统计学分析,两证型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5) 。提示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型疗效较脾肾阳虚型好,埋线疗法疗效与中医症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埋线组疗效令人满意,总有效率为 90%,明显优于药物组( 46. 67%)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说明埋线组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较药物组更具优势。
从埋线组与药物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看来,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两组血清TC、埋线组血清 TG 水平明显下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 0. 01) ,两组血清LDL - C 含量与治疗前比较也显著下降( P < 0. 05) 。治疗后埋线组与药物组中血清 TC、TG、HDL - C、LDL - C含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表明埋线组在调整血脂水平方面与药物组有同样的治疗效果。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7: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可见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穴位埋线疗法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治疗方法,在某些方面更体现了其治疗优势,如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简、便、验、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但在其辨证分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和疗程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结 语
      本临床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血脂康治疗本病相比,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本疗法也避免了药物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可作为长期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法。
从以上研究结论看来,穴位埋线疗法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临床疗效确切,而且是融多种疗法、多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刺激缓和持久,患者就诊次数少。本研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其作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时间、经费等条件限制,本课题尚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量偏少、缺乏远期疗效观察、未能进行中医多证型研究等等,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以求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13:50 , Processed in 0.16335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