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5|回复: 1

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0-10 15: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10 15:33 编辑

    摘 :目的 :探讨运用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治疗组),并设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96.23%,而对照组分别为48.97%91.84%。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统计量Z=2.528P=0.011,按α=0.05水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于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
    关键词 :腕踝针;体针 ;红外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临床表现是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或(和)麻木,多发生于20~50岁的青壮年。我们运用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医院康复科及针灸科患者。病例共102例,其中男65例,女3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53例,对照组(单纯体针红外线)49例。治疗组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41岁 ;病程最短2天,最长20年。对照组49例,其中男33例,女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4岁 ;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史 ;②常发生于青壮年 ;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指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 ;自愿接受2周的治疗和检查 ;治疗前1个月及治疗中均未服用激素类药物 ;同意治疗过程中放弃其他药物、理疗等治疗措施,保证依从性良好 ;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能坚持本治疗方案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观察者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或胃肠道等严重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 ;合并身体某一部位有明显感染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者 ;髓核突出严重压迫马尾神经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 ;曾经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针具选取 :采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30mm×(50~75)mm。
取穴 :腕踝针取下4、下5、下6穴。体针取病变椎间盘之夹脊穴(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于椎体之间旁开0.5寸处取穴)、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等,均取患侧。
      操作方法 :(1)腕踝针操作 :患者采取健侧卧位,暴露腰臀部及患侧下肢,皮肤常规碘伏消毒后,医者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透表皮至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纵行直线向上缓缓刺入,刺入长度以露出针身2mm为佳 ;针后不要求有任何针感,以针下松软感为宜,若有酸、麻、重、胀、疼痛等针感,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需要将针缓慢后退再行调针至皮下浅表层,再将针刺入。最后用输液贴固定针柄。留针5~8h,嘱患者自行取针,如有出血,用消毒棉签压迫止血,留针过程中如有不适,即刻取针。         (2)体针常规刺法,可配合提插捻转手法,环跳穴以下肢有放射样传导为佳。红外线照射腰部,留针3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5.2 对照组
      针具、体针及红外线治疗同治疗组,每日1次,6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5.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临床疗效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评定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标准:治愈 :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好转 :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 :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与单纯体针 治疗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3.58%和96.23%,而对照组分别为48.97%和91.84%。经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统计量Z=2.528,P=0.011,按α=0.05水准,认为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 讨 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无“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于“腰痛”、“痹证”之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关键是肾气虚损、筋骨失养,跌仆闪挫或受寒湿之邪为其诱因,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是疼痛出现的主要病机。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原因是机械压迫和炎症反应所致。突出物的机械压迫导致神经根缺血,破裂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神经根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引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加重神经根炎性水肿,提高其对疼痛的敏感性。
      3.2 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络理论探讨
腕踝针是从皮部理论发展而来。《素问·皮部论》云 “: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又云:“皮者,脉之部也”。人体的皮肤是按十二经循行分布的,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腕踝针的刺激部位在皮下浅表层,刺激皮部可激发十二皮部经气,通过十二皮部的良性刺激,对腰腿部功能活动起到调整修复作用,使气血经络得以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属于腕踝针下4、下5、下6 穴的主治范围,针刺下4、下5、下6穴,可以对腰腿部功能活动起到调整修复作用。下4、5、6刺激区分布有足三阳经,其体表为各经相应的皮部,其中,下6区为足太阳经皮部,隶属足太阳经脉,而腰部为该经经脉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下6区可疏通瘀阻之气血。下4区为足阳明经皮部,该经经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足)太阳之脉”(《灵枢·经脉》);又足阳明经筋“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灵枢·经筋》)。下5区为足少阳经皮部,足少阳经“下颈,合缺盆”(《灵枢·经脉》),其经筋“支者结于目外眦”(《灵枢·经筋》),而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其经筋“上出缺盆”,“支者为目上纲”。可见,足阳明经(经筋)、足少阳经(经筋)均与足太阳经及其经筋相通。因此,前二者之皮部必与足太阳经脉所分布的区域相通。故刺激足三阳经踝部皮部,即腕踝针下4、5、6刺激区可有效治疗属于足太阳经病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15: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3.3 腕踝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理论
      张心曙教授认为腕踝针的作用机理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稍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张庆光则从胚胎发生学观点出发认为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属于外胚层,其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以体节为基础,人在胚胎早期,体节呈有规则纵轴横向排列,每个体节由3部分组成,其中神经节段形成未来的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的联系,构成一个功能性的局部单位,以后无论机体如何变形、分化,其神经分布仍保持原节段所支配。所以躯体神经和体表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腕踝针的下4、下5、下6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正是根据脊神经皮肤分布节段性这一特性与足三阳经循行路线的结合找出的一种疗法。
      本研究显示,腕踝针配合体针红外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于单纯体针红外线治疗,腕踝针虽无普通针刺的酸麻重胀感,但经过较长时间的留针,通过针体对皮部小而持久的刺激,可以弥补普通针刺在医院诊室治疗时间相对有限的不足,具有较强而持久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9:02 , Processed in 0.22393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