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13 15:07 编辑
笔者自1998年至今以董氏奇穴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6例均为门诊患者,均为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而又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者。根据就诊序号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董氏奇穴组)和对照组(常规取穴组)。治疗组18例,其中男6例,女1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8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余年;14例有明显的扳机点;8例伴有痛性抽搐、面色潮红、皮肤粗糙等。对照组18例,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1月余,最长20余年;13例伴有明显的扳机点;7例伴有痛性抽搐、面色潮红、皮肤粗糙等。两组患者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取穴:以董氏奇穴侧三里(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寸5分)、侧下三里(侧三里穴直下2寸)为主,(注:四花上穴位置基本同于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单足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配合双侧天枢穴。(2)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董氏奇穴之侧三里、侧下三里均采用毫针直刺,根据患者形体胖瘦不同,针至1.0~1.5寸,患者有强烈放射性胀痛感时行快速捻转泻法。200转/分,每10分钟行针1次,天枢穴行常规捻转泻法,留针30~50分钟。 2.2 对照组 (1)取穴:按常规循经取穴。Ⅰ支发病取鱼腰、头维、丝竹穴、合谷;Ⅱ支发病取颧、下关、四白、迎香;Ⅲ支发病取下关、颊车、大迎、地仓。肝胃火盛者配内庭、太阳;阴虚阳亢者配太溪、三阴交;风热外袭者配风池、外关。(2)操作:太溪、三阴交穴行捻转补法,余穴皆行捻转泻法,留针30~50分钟。 两组均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除,经半年随访症状未见复发;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时间短暂,间歇期较前明显延长;无效:治疗前后疼痛未有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未明显减少。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如若继续扩大病例数,统计学意义会更加显著,此有待于以后继续观察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