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14 15:47 编辑
摘要: 目的: 研究针刺重子、重仙穴配伍肩井穴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症状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 80 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重子、重仙组( 治疗组) 和针刺夹脊穴组( 对照组) 各 40 例。2 组均以 1 次治疗的效果作为观察对象。观察 2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后( VAS) 疼痛积分。结果: 针刺重子、重仙组和针刺夹脊穴组都可以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P< 0. 01) 。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疗效优于针刺夹脊穴组( P < 0. 01) 。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急性期 重子、重仙穴 牵引针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台湾董景昌先生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学,是一种疗效高、操作简单的针灸之学,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重子、重仙穴是董氏奇穴中常用的穴位,主治背痛、肺炎、感冒、咳嗽、气喘、颈痛。笔者临床运用董氏奇穴中的重子、重仙穴配伍肩井穴迅速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症状 40 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80 例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均为针灸科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80 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重子、重仙组( 治疗组) 和针刺组( 对照组) 各 40 例。治疗组中男 18 例,女 22 例; 年龄 18 岁 - 66 岁,平均年龄 36 ±2 岁; 病程 0. 5 -7 天,平均 2. 3 天; 平均疼痛积分 7. 34 ±1. 62 分。对照组中男 19 例 ,女 21例; 年龄 18 岁-68 岁,平均年龄 37 ±3 岁; 病程 1 -6 天,平均病程 2. 4 天; 平均疼痛积分 7. 28 ± 1. 54分。2 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根据《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 版》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订: ( 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 2) 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 3) 除外其他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外伤、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1. 3 纳入标准 ( 1) 符合诊断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 ( 2) 自愿加人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 3) 年龄 18 -68 岁者。 1. 4 排除标准 ( 1)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 2) 颈椎骨关节结核、骨折、脱位、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者; ( 3) 某些特定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 1) 取穴: 重子穴,掌心向上,在第 1掌骨与第 2 掌骨之间,虎口下 1 寸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重仙穴,手掌向上,当第 1 掌骨与第 2 掌骨之间骨缝下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肩井穴: 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取患侧。 ( 2) 操作: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 寸一次性针灸针,重子、重仙直刺 0. 8 -1 寸,留针45 分钟,肩井穴用皮内针埋入皮下,其间嘱患者缓慢活动颈部。 2. 2 对照组 ( 1) 取穴: 颈椎夹脊,在颈部疼痛相应的颈椎及上、下颈椎棘突旁开 0. 5 寸,取三穴。 ( 2) 操作: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 1 寸一次性针灸针,直刺 0. 8 -1 寸,留针30 分钟,施平补平泻手法,每 10 分钟行针 1 次。2 组均以 1 次治疗的效果作为观察对象。 3 疗效观察 3. 1 疗效评价时间 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给予疗效评价。 3. 2 疗效标准 3. 2. 1 疼痛程度评估标准 运用 VAS 疼痛计分法评定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患者在一个 10cm 的视觉量尺上对临床症状进行自我评价,0 代表没有任何颈项部不适,10 代表最大程度的症状和不适感,所得到的自我评价得分,即 VAS 评分。 3. 2. 2 综合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颁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缓解,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 症状无改善。 3. 3 治疗结果 2 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提示针刺重子、重仙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疗效优于针刺夹脊穴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