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6|回复: 1

中国不同民族刺络放血疗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4-10-15 15: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刺血疗法是中国的一种民间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除汉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之外,其他民族的刺血疗法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放血工具、放血部位、放血方法、放血量和放血的适应症等角度对11个少数民族的刺血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少数民族;刺络放血;比较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其中,刺络放血疗法是民族医学中的一朵奇葩,除了汉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之外,其他民族的刺络放血疗法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藏医、蒙医、维医、壮医、哈萨克医、回医、苗医、土家医、侗医、畲医和纳西医运用刺络放血疗法多而常见。笔者分别从放血工具、放血部位、放血方法、放血量和放血的适应症5个方面对11个少数民族的刺络放血方法进行比较。
1放血工具
不同民族使用的放血工具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分为两类:一类是刀具,另一类是针具。藏、蒙族的刺络放血工具以锐利刀具为主,主要是因为藏族和蒙族都是游牧民族,所用的生活工具多是刀具。混合金属制作的放血刀具最适合放血疗法的要求。依据患病的部位不同,使用的刀具形状也不同:在前额部络脉放血时用剃刀状放血刀具;在颈部络脉放血时用弯尖新月状器械;在人体部位明显的粗大络脉放血则选用大刀状器械。与蒙、藏医使用刀具放血不同的是:以回医、苗医、土家医、侗医、畲医、纳西医、壮医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则多使用针具。其针具的共同特点是:与刀具相比所形成的创伤面积要小。不同民族使用的针具又各有不同。回医放血多用缝衣针,苗医用铁制针具,土家医放血是用瓷瓦针(碎瓷片的锐端),侗医用植物针尖刺破放血,纳西医放血用经火烤过的细针,畲医用针刺破浅表静脉放血,壮医用缝衣针或陶针针刺放血。探究不同针具的来源,主要与各少数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但无论是使用哪一种针具,其目的都是借助针具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放血部位
       2.1固定部位(特定脉)    以藏医、蒙医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放血的部位比较固定,分别选择特定脉刺络放血治疗疾病。这两个少数民族放血特定部位的选择是建立在其别具特色的脉络理论基础之上。首先,藏医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其中的白脉十分重要。白脉即是脑、脊髓及白脉之统称,说明脑由无数支白脉所组成。陈士奎等对此有一段描述:“从脑部脉的海洋里,象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统的水脉有十九条。”还有象丝线一般的连接脏腑的脉等,这与现代神经概念相似。白脉不能放血施治,因为它是生命之根本。与白脉相应的是黑脉,藏医所说的黑脉为全身血液运行之脉道,又称血脉。它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从黑脉的特点来看,应该是现代的血管。黑脉分跳脉与不跳脉,放血主要在不跳脉上进行。据文献记载,全身可针刺放血的脉道计有大的脉道77,至于小的脉道则更多。比如:头颈部之放血脉管有眼脉、舌脉、喉脉等,上肢放血部位有肩脉、肝脉、肺心合脉等,下肢放血部位有腘脉、肾脉等。蒙医放血疗法吸取了西藏医学放血疗法的理论和经验,其对于脉络系统的认识与藏医相同,认为人体血脉可分初成脉、依存脉、连接脉、寿脉4种。初成脉分成3,依存脉有4,连接脉有黑白2,寿脉有3条。这些脉道营运气血,与体内外一切孔窍相连,司人体生长发育,是人体的根本。在相同的脉络理论指导下,蒙医的放血也是在不跳脉上进行,即在特定部位,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放血。
      2.2根据不同疾病,选择不同放血部位以壮医、回医、畲医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刺络放血往往依据不同的疾病,而选择不同的部位放血。壮医放血对外感发热、阳盛发热疗效较好,放血后能促使邪热外泄,减少血中热邪,放血部位以大椎、陶道、胸背有关穴位为主;此外,壮医放血疗法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特别对神经性头痛、关节痛、胃痛,放血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放血部位以疼痛局部穴位为主。从壮医的理论角度分析,壮医认为人体内有两条通路,龙路和火路。龙路在人体内即是血液的通道(故又称为血脉,龙脉)。龙脉有主干,有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而火路在人体内为传感之道,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神经通路”。火路同龙路一样,也有干线及网络,分布全身。因此,壮医放血的退热作用主要是选取龙路上的相应穴位,使血中的邪热外泄,体温降至正常。而壮医放血的止痛作用,则是在龙路和火路上分别选取穴位刺络放血,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调整机能状态即“通则不痛”。与壮医相比,回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东西合璧”的产物。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经络理论在回医学中得以充分体现,比如:对于头痛、前额痛等证,回医选取督脉的印堂穴针刺放血;而对于风寒感冒、身痛、腰痛等证,回医则在膀胱经上的委中穴处针刺出血少许。针对不同的疾病,回医根据传统的经络理论选取不同的经络腧穴部位针刺放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壮医、回医不同的是,畲医擅长治疗痧症,放血疗法是畲医治痧的方法之一,放血部位视痧症情况而定。畲医认为痧症多因风、湿、火三气相搏而生,或受风寒、暑湿等痧邪乘机而入所致,因此用针刺破不同部位的浅表静脉,将痧毒、瘀血放出,有泄火解毒、祛邪利湿、散瘀消肿等功效,起到疏经通络,调畅气血的作用。
     2 .3人体某些部位的血管    以哈萨克医、苗医、土家医、侗医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刺络疗法多在人体的血管明显处针刺放血,比如:舌下、十指尖、肘窝、腋窝等。但各个民族选取的部位又不尽相同。哈医在痛点、额头、舌下、鼻尖处针刺放血,通过放血而达到祛瘀生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苗医放血部位多选择指()尖、指()甲旁、人中、舌下青筋、肘窝、腋窝等处。苗医认为,内脏本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三元内火即上元火疾在脑心肺,中元火疾在肚肠,下元火疾在肾膀胱;还有外伤如蛇、毒虫、疯狗咬伤以及情志活动失常所致气乱等因素均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而致病,因此在人体的血管明显处针刺放血,具有很好的泄热、排毒、理气的功能。土家医在人体某部位的小血管,比如头部、舌根部、四缝穴、食指尖放血治疗疾病以及侗医选择舌下、腋窝、肘窝和十指尖针刺放血,其理论基础同苗医相同。
       3放血方法
各个少数民族的放血方法中以藏族和蒙族更具鲜明特色。藏医的放血方法分为准备阶段,确定放血部位,结扎放血部位,放血和观察血液5个步骤。在准备阶段有缓急之分。缓是指疾病未成型,病血、好血尚未分清。藏医认为,由于人体固有血和赤巴等物质因内外因素引起紊乱,失去平衡,促使体内精微运化功能衰弱,血液不能正常生化而变成坏血,应内服汤剂药物,分清好血、病血,然后确定放血部位。赤巴病在肝胆总脉放血;目赤、角膜溃疡在眼脉放血。接下来,要结扎放血部位,往往是在放血处的附近部位结扎,比如:臂部放血,在腋窝下结扎;足部放血,扎紧踝骨上部等。结扎的目的是使血管鼓起,以利施术和放出血来,同时可以1次放尽病血。紧接着,放血是关键的步骤,用手指固定血管,在大血管处顺血管直划,小血管处斜划,细脉处用点刺法,险要处用重刺法。最好脉管开口与皮肤开口一致,划刺后要放松结扎绳以利出血。最后要辨析放出血液的质地、性状、颜色和夹杂物。其目的是确定病血和好血;掌握放血程度;分辨病性。与藏医放血方法相似,蒙医放血方法分为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术前准备又分为远行和近行两种。远行即热病未成熟时,在放血前先服3 d清血汤药,促使其成熟,使正血与病血分离,然后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药,但通过晒太阳或烤火取暖驱凉、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结扎、部位选穴、具体操作、观察血色、放血量和辅助治疗等内容,基本上与藏医的放血方法相同。
      4放血量
      4.1根据病情和病人体质决定   藏、蒙医和哈萨克医放血量是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况而定。放出的血色黄稀,有白色泡沫或血液表面有黏液或脓液者则是病血,应将病血放尽,其量大者远非汉医放血法所能比拟,待病血放尽而正常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若由热邪亢盛而致体内血液亢盛,关节肿胀等病症,也应大量放血,以祛病血之热势。对于正精虚衰的患者,放出的血液似脓或水样时,应适当控制出血量,若视此为脓水而大量放血,将更使正精亏损而诱发水肿病。凡属老年、小儿以及孕妇,只放出血气,而不能放出点滴血液。
      4.2针刺出血量少   回医、苗医、土家医、畲医、纳西医放血量较少,有的视病情只放1~2滴血。主要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的放血部位大多选在指()尖、耳尖、鼻尖、腋窝或肘窝的表浅静脉等处,均为小血管的分布部位,而且针刺深度也不宜过深,因此针刺出血量少。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5: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5放血适应症
      5.1热性病   蒙、藏医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即赤巴)引起的热性疾病。如疫热、疖肿、疮疡、丹毒等热证。藏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隆(蒙医称之为赫依)、赤巴(蒙医称之为希拉)、培根(蒙医称之为巴达干)三大因素。隆与中医的气相似,赤巴具有中医火的性质,而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人体三大因素又以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7种基础物质为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三大因素失去协调和平衡(主要是赤巴的紊乱)和7种基础物质失常就会出现由反常的血液而导致的热性病。因此,藏、蒙医多采用放血疗法以泻除血中热邪为目的,治疗由血和希拉引起的热性病。
      5.2血液质性和胆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    维医放血疗法多适用于血液质性和胆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维医学理论中有几大学说,其中的“合力提”学说即体液学说,将正常人体体液分为正常胆液质(象征火),正常血液质(象征气),正常黏液质(象征水)和正常黑胆质(象征土)。这4种体液均是在肝脏的正常功能下产生的,如果超出肝脏产生的正常状态,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变化,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由于胆液质(性属干热)偏盛,使人体正常气质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胆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若由于血液质(性属湿热)过高,使人体正常气质失调则导致血液质性气质失调疾病。无论是哪一种疾病,均由热邪引起,因此维医采用全身泻法即致病体液用手法排泻法之一,针刺放血排泻热邪。
      5.3痧症  畲医、侗医多采用放血疗法治疗痧症。畲医称为“刺络"、“刺痧筋",是将痧毒、瘀血放出。畲医认为痧症有实无虚,多因风、湿、火三气相搏而生,或受风寒、暑湿、气血、食积等痧邪乘机而入所致,多见于夏秋暑湿气盛之时。针刺放血有泻火解毒、散瘀消肿、醒脑开窍、祛邪利湿的功效,适用于各种痧症(寒痧、热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7:45 , Processed in 0.15906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