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4|回复: 1

浅谈《内经》中放血疗法的应用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0-16 15: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 放血; 针刺疗法; 《内经》
放血疗法是针刺疗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内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治疾病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在腰痛等痛证疾病中应用广泛,在五脏病、六腑病、癫痫、疟疾等的治疗中也是很重要的疗法之一。兹将《内经》中有关放血疗法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予以浅述。
1 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针灸经络理论认为,疾病多发生于经络不通,《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意思即为不管是外感、内伤还是七情所致疾病,最终导致的是经络不通。治疗上则要疏通经络,“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素问·针解第五十四篇》) ,即有瘀血阻滞的就要除去。《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言“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这里提到的血脉、结络脉都是经络中有瘀血,经络不通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将经络中的瘀血放出,疏通经络之后才能进行虚实补泻。
2 放血疗法的应用范围
2 1 络病    对于络脉分布、疾病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的论述在《灵枢·经脉篇》和《素问·缪刺论篇》有详尽的论述。
《灵枢·经脉篇》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这里指出了经脉与络脉的循行差异以及病变时如何测知。经脉均隐伏行在分肉之间,位置较深,从体表不易看到,脉浮露浅表能够看到的都是络脉。在经脉有病时,可以从寸口部位诊察得知,而显露在外可见到则都是络脉。因此,对于络病的治疗,本篇也提出“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即凡是针刺各络脉时,必须刺在络脉有瘀血聚集之处,若其邪血较严重,虽然没有聚结之象,也应该急刺络脉,放出恶血,以泻出其邪气,不然的话,邪血留结不去,会发为痹证。
对于络病的治疗,除了在有血络之处刺络放血之外,还有另一种刺法—缪刺法,《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详细地论述了此法。“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即对于邪在络不在经的络病,可以左取右,右取左,并且举例如何应用缪刺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即足少阴络脉循行并正经从肾上贯肝膈,走于心包,所以邪气侵犯出现上述病症时,取足少阴经荥穴然谷穴刺出血; 如果症状不见减轻者,左侧痛取右然谷出血,右侧痛取左然谷出血。“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此段文字与上段相同,足少阴络脉并正经循喉咙,因此出现咽喉肿痛时,可左侧肿痛取右侧然谷放血,右侧肿痛取左侧然谷放血。对于多条络脉同时受病,也是同时缪取受病络脉的经穴放血治疗,如“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此段是说因为人跌仆损伤,内有瘀血,出现腹满,大小便不利的症状时,是伤及足厥阴与足少阴的络脉,也是取足少阴经的然谷穴与足厥阴经的大敦穴放血治疗,左痛取右,右痛取左。因此,在本篇结尾总结性地指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即络病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络脉所过之处的皮部有血络的要放干净。
2 2 经病   经脉的循行及疾病表现在《灵枢·经脉篇》有详尽的论述,在其余各篇介绍不同疾病的治疗时都在运用经络理论,在其放血治疗时也要遵循经络循行的原理。
2 2 1 腰痛   对于腰痛,在《内经》中有大篇幅的论述,其中《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就是一篇关于针灸治疗腰痛专篇,在此篇中详细论述了不同经脉所致腰痛的症状表现及针灸治疗,尤其是循经取穴放血治疗,当然最多应用的还是委中穴放血。如“足太阳脉令人腰痛,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足太阳经的循行“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别下贯臀,入腘中”,所以腰痛兼见“项脊尻背如重状”等症状时,是足太阳经病,刺“郄中”即委中穴出血。太阳合肾,肾属水,旺于冬,衰于春,因此春天不在太阳经放血。以下同样,“少阳令人腰痛,……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成骨”指的是腓骨,少阳腰痛刺阳陵泉出血。少阳属木,木衰于夏,所以夏天不要刺少阳经出血。“阳明令人腰痛……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骨行 前三痏”指足三里穴,阳明腰痛于足三里放血。阳明属土,衰于秋,因此秋季不要刺阳明经出血。“足少阴令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内踝上二痏”指复溜穴,足少阴经引起的腰痛,刺复溜出血,但不可出太多血,因为“少阴常少血多气”,所以不可放血过多。
2 2 2 痹证   痹证是一大类痛证的总称,其基本的发病病机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其针刺治疗“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灵枢·寿夭刚柔篇第六》言“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所以对于痹证经络中有瘀结不通者要先疏通经络,刺出其血,对虚证者要用温熨的方法。
223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病症,治疗时多辨经论治,放血疗法也很常用,尤其对头痛剧烈者更适宜用放血治疗。《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言“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是因肝经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患者情绪悲苦,常哭泣,诊察头部脉络有搏动剧烈之处,先针刺泻出恶血,再调足厥阴肝经; 若头痛剧烈,耳前后动脉脉络充盛而有热感,先刺破脉络出血,耳前后属少阳经所循行处,故再取足少阳胆经有关穴位进行调治。
23 六腑病   病在六腑,则多取六腑下合穴来治疗,放血疗法也可应用于六腑病之有瘀血阻络的情况。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言“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儋儋,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对于呕胆证,为胆气胃气上逆所致,故取胃的下合穴足三里来降胃气,取胆经有血络之处放血来抑制胆气上逆。“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此处的“三焦”联系《灵枢·本输第二》中“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踹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所以“邪在三焦约”应指病变在下焦膀胱,故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穴,肝经循行“环阴器,抵小腹”,因此要察看足太阳经的络脉与足厥阴的小络,有瘀血结聚者,针刺以祛其瘀血。此与后文有关癃闭的论述有相同之处,“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 ,阴跷起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三毛穴指肝经的大敦穴,小便不通与肝经肾经有关,因此遵循“闭癃则泻之”的原则,取照海、大敦和肝肾经上的血络针刺泻血。
24 五脏病   放血疗法治疗五脏病,也是遵循经络理论,多取相应的经脉及相表里的经脉进行。
《灵枢·五邪第二十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骨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邪气在肝可使瘀血留滞体内,肝主筋,若筋脉失养,小腿的筋会出现抽掣,关节时有肿痛。治疗时可取肝经的荥穴行间以引气下行缓解胁痛,补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以温胃暖中,并针刺肝经的血络以散恶血,取足少阳经近耳根处的青络,以去其掣痛的感觉。“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邪气在肾,则会发生骨痛阴痹,其痛无定处,用手按摸也确定不了具体部位,治疗时取足少阴经的涌泉穴和足太阳经的昆仑穴,肾经上若有血络,则应刺之出血。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更是将五脏病的表现与治疗进行详细地描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气逆则头痛颊肿,耳聋不聪。取其经厥阴与少阳血者。心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脾病者……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肺病者……取其经太阴阳明、足太阳之外、厥阴之内血者。肾病者……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其中的治疗规律均取相应的经脉与表里经脉上有瘀血之处进行放血,如肝病取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瘀血处放血,心病取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瘀血处放血,并可取舌根下静脉及手少阴经郄穴阴郄进行放血,其余的肺病、脾病、肾病的治疗与此相同。《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心疝病,表现为腹中突然剧痛,应针刺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使用放血的疗法,尽数祛除其经脉上的血络,以泻其邪,这也是根据经络理论,足太阴“注心中”,足厥阴“从肝注肺”,故心暴疝,取此二脉,去其血络也。
此外,在《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篇》还记载另一种治疗五脏病的方法,“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五脏病取五脏经脉的井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同时如果经脉有瘀血者,放出其血,隔日一次,五次方可。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5: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2.5 杂病    除了五脏六腑经络疾病可以用放血疗法之外,临床很多杂病甚至疑难病都可以用放血疗法,如疟疾、癫狂等。
2.5.1 疟疾   《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详细地论述了疟疾的分类和针灸治疗方法。根据疟疾的症状表现可分为足六经疟和五脏疟加胃疟共十二疟。疟疾总的治疗方法是“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以下挟脊者,必已”。12 种疟疾的发作时间不一,观察发病时的症状表现才能知道是哪作前针刺,针刺 3 次方能见效。如果三次不见效,则点刺舌下廉泉穴出血。还未治好时,刺委中血出血,再刺足太阳经的大杼、风门。“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出血。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根据疟疾发病时的先根据症状进行放血,先头痛头重者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手臂足胫酸痛者刺八邪八风出血等。“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若疟疾发热,刺足背动脉出血,令其热随血泻,身立寒; 若疟疾出现脉缓大虚,则宜用药,不宜用针,更不宜放血。
2.5.2 癫狂   《灵枢·癫狂第二十二篇》言“癫疾始生,……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在此篇中论述了癫病各种类型的证候及针刺治疗方法,尤其是放血的方法。癫病主要涉及的经脉是手足阳明、太阳和太阴经,因此治疗时根据其症状取相应经脉穴位进行放血,并且强调“血变而止”。“狂始生,……治之取手太阴、阳明及取足太阴、阳明,血变而止。狂始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者,释之也……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此段论述了狂证的病因、症状和治疗,主要与手足太阴、阳明、太阳及足厥阴有关,治疗时主要以放血疗法为主,对于新发的狂证,取足厥阴两侧的曲泉及各盛满的经脉,刺出其出血,病可很快痊愈,若仍不效可取相应的经脉放血治疗。《灵枢·癫狂第二十二篇》中对于癫狂病因、病证和治疗方法的论述,对于今天的精神疾病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针刺、放血疗法是治疗癫狂病的重要手段。
2.5.3 热病   《灵枢·热病第二十三篇》言“热病数惊,瘛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热病有屡发惊痫、手足抽搐、精神狂乱等证是邪热入心,当刺血络,用九针中的第四针( 锋针) ,立刻泻去有余的热邪。“肺热病者……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素问·刺热篇》) 。肺热证,取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视其络脉盛者出血以泻热。
2.5.4 失音   《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言“黄帝问于少师曰: 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刺之奈何? 岐伯曰: 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这里讲的是有人由于突然忧郁或愤怒引起“暴喑”( 即失音) 的治疗,治疗时根据经脉循行,肾经上系于舌根部,并联络着横骨,终止于喉间的会厌,所以当取足少阴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必须泻其 2 次,浊气才能排除。在这里“两泻其血脉”有不同的解释方法,《类经》解释为“两泻者,两足俱刺也。足少阴之血脉,当是所注之穴,即太溪也”,也就是说泻两足的太溪穴。
2.5.5 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第十四篇》提出了“平治于权衡,去郁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灵枢·四时气第十九篇》提出风水肤胀的针刺治疗为“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即可以取 57 个治疗水病的主要腧穴,如果皮肤有血络的,都应针刺放血。《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肤胀鼓胀可刺邪? 岐伯曰: 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血络也”。即肤胀和鼓胀首先用针泻其瘀血的络脉,然后再根据虚实的不同来调理经脉,但必须先刺去其血络上的恶血。
3 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
3.1 辨经论治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放血疗法的取穴原则以辨经论治为主,不论病在经络还是脏腑,总的治疗依据是经络学说。因此,放血疗法也是依据病情进行辨经,属哪条经就在哪条经或相表里的经脉上进行放血治疗。
3.2 局部取穴   在病痛局部或附近经脉或络脉选取放血点,多用于局部痛证比较明显的病症,如顑痛,“顑之盛脉出血 ……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
4 放血疗法的部位
从《内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放血疗法的部位主要为以下 3 种: ①血脉、血络等。这些都是疾病在经络上的反应或经络不通的表现,因此应用放血疗法作用在这些部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驱除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审视血脉,刺之无殆”。《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筯,即而泻之万全也”。《灵枢·刺节真邪篇》“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根结》“盛络皆当取之”。《灵枢·脉度第十七》“孙络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这些都是对血脉、血络特征的描述,并且都强调对于血脉、血络不论大小都要放血。②经穴。如《素问·刺腰痛篇》所论述,对于腰痛根据其不同的经脉采用经穴来放血,足太阳经腰痛用委中、足少阳经腰痛用阳陵泉等。③动脉。主要有跗上动脉,耳前动脉等。如头痛《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
5 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对于放血的工具,《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篇》明确指出“四者……令可以泻热出血”,九针中的第四针为锋针,三面有刃,锐而锋利,可以用来泻热放血。放血的具体刺法在《灵枢·官针篇第七》有详细地记载。
5. 1 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络刺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
5. 2 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即针刺时直入直出,快起针而浅刺,多次进出,使刺后出血,这是治疗痈肿的刺法。
5. 3 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也是一种多刺法,刺病变部位的前后左右,针刺点如豹的斑纹一样,以刺中经脉为标准,使之出血。
6 放血疗法的注意事项
6.1 放血的量   放血疗法要注意放血的量,量太少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太多会耗气伤血,因此出血的量要根据以下因素来判断。
6.1.1 根据经脉气血多少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篇》言“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阳明出血气,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太阴出气恶血也”。《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篇》也有类似的论述,主要不同点在于此篇中“太阴多血少气……刺太阴出血恶气”,也就是说争论点在太阴经到底是“多血少气”,还是“多气少血”,历代医家大多以《素问·血气形志篇》较为正确。正是由于各经脉气血的多少不同,因此在应用放血疗法时要看所刺经脉血的多少,这在《内经》其他篇章有提及。《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足少阴令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少阴经引起的腰痛,不能“出血太多”,原因就在于“少阴常少血多气”,出血太多的后果,就是“不可复”,即难以恢复,因此对于少阳经、少阴经放血时出血量不宜太多。
6. 1.2 根据四时季节   同样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提示我们,放血时要根据四时季节进行,如“足太阳脉令人腰痛,……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春无见血”。
6.1.3 根据体质强弱  《素问·刺疟论第三十六篇》言“适肥瘦,出其血”,即放血量的多少要看患者的体质和耐受程度,体质强壮者,出血量相应增加,瘦弱者,出血量偏少些。
6.1.4 根据病情深浅轻重  《素问·长刺节论第五十五篇》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治疗痈肿大者,多出血,小者,直针刺即可。
6.2 禁忌证  在实施放血疗法时,除了放血的量要考虑之外,其禁忌证更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灵枢·五禁第六十一》篇中介绍了针刺的五禁、五夺、五过、五逆等针刺的禁忌证,这些更是放血疗法的禁忌证,因为放血疗法比针刺的刺激性更强烈,因此在出现上述情况时更不可采用放血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8:34 , Processed in 0.22530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