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0-18 15:48 编辑
经筋疗法是多年来在医治疑难杂症中,发掘中医《内经》经筋学理论而形成的非药物疗法,而且是以经筋手法为主体的、直接作用于人体“筋肉系统”的综合疗法。它开辟了中医非药物综合疗法的新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就笔者的点滴体会,述抛砖之笔如下。 一、经筋疗法具有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 首先,经筋疗法来源于临床,它积于10余万人次、10余年来医治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总结。第二,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原理来考查人体的生态动态活动,并结合中医古籍中“十二经筋图线”去研究人体经筋性疾病形成的机理,并获得了对筋性疾病及其与筋肉相关性疾病的新认识。第三,以中医《内经·经筋》立论,揭示出病理性“筋结”是筋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研究了筋性疾病的特殊形征及在人体客观分布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经筋查灶法”,不但提供了简便易行的诊查方法,而且为治疗筋性疾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经筋诊疗体系的确立是《内经》“经筋”理论的发掘与提高 从《内经》关于“五脏坚固……肌肉解利……故能长久”(《灵枢·天年》)来考究,“肌肉解利”是经筋的生理常态;而从“……搏于筋,则筋挛……”(《灵枢·卫气》)来看,“筋挛”、“聚结”等可示为经筋的病理变态。又“候痛所在”(《灵枢·卫气失常》)、“以痛为腧”(《灵枢·经筋》)、“得气血为定”(《灵枢·四时气》)的立论,指出了经筋病症的诊断法则,而“按其处,应在中而解”(《灵枢·背俞》)、“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灵枢·卫气》)则进一步指出了手触诊查方法,等等。通过上述所举的部分内容来看,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已初步形成了“经筋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框架。有鉴于此种领悟,经多年来临床实践的总结、提高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在研究了《内经》关于经筋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经筋系统与经络关系等理论后,围绕着“筋与脉并为系”(《灵枢·大惑》)这一论点,将经筋的主要生理功能总结为机械性与反应性两大类。又结合人体动态活动“超阈限”度的加深而产生累及性与演进性的特点,揭示出经筋病症的病理机制。通过临床实践,沿着经筋的“疼痛”、“筋挛”、“聚结”等线索,摸索出经筋病症以“疼痛”等为主要症状的八类常见表现和以“经筋病灶点”为阳性体征的十一类特殊表现,揭示出经筋病灶的形征特点及在人体呈点、线、面与多维性分布的规律,并以九大高发区给以总结,奠定了经筋性疾病的诊断基础,为经筋疗法的辨证施治原则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筋疗法在探查经筋“筋结点”的基础上,在《内经》“以痛为腧”的启示下,将“经筋病灶点”定为施治的主要部位,创导了“以灶为腧”的施术原则,拟定了理筋法、刺筋法、经筋拔罐法及三联施治法等为基础的“经筋消灶解结法”,用以治疗筋性疾病。对疑难复杂的疾病,由于多维性筋结点的分布,除采用“综合消灶(三联施治法)的施术方法外,通过临床实践,又创出了“系列解结”、“多维解锁”、“整体调机”等更为复杂的施治技术,从而能够使机体获得广泛的“舒筋减压”及“以通得补”、“全面疏通”的治疗效果。 三、经筋疗法的探讨与应用现状 目前,经筋疗法应用于临床10余年来,用“经筋查灶法”揭示出200余个相对固定的经筋结灶点,名之为“经筋穴位”。同时发现,有40余种疑难病症存在着筋性致病因素,通过经筋疗法给以施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且具有治疗目标明确、施术直达病所、得气快、疗效巩固的特点。随着经筋疗法的开展,揭示出29种筋性病症具有类似器质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往往由于诊断不明而被延误治疗,经采用经筋疗法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筋疗法的直接对象是人体的“筋肉系统”,并且为“筋结不舒”而设(如理筋、刺筋法等),体现了“舒筋活络”这一中医治法名言的真正内涵,能不引起同道的关注吗?总观经筋疗法,它立足于经筋本身,从筋与经、筋与脉、筋与络、筋与脏腑关系中,获得了切合人体经筋实际的深层认识,通过探查筋结的位置和阳性体征的不同表现,以及有无内在规律性联系等,找出原发与继发(累及)性结灶、复合(点、线、面)与多维性结灶等,分别予以筋性辨证施治,是取得根治筋性疾病的关键。因此,系统发掘,整理提高中医古代经筋学理论,无疑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