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74|回复: 1

经筋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0-20 16: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20 16:48 编辑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聚散结络于筋肉的体系,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脉篇》详细描述了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及病侯,同时指出了经筋病的治疗原则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然而长期以来,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对经筋及病候的认识有所偏颇,我们重视经筋的主干而忽视其“支别横络”。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筋有刚柔,刚则所以束骨,柔则所以相维,亦犹经之有络,纲之有纪,故手足项背直行附骨之筋皆大,而胸腹头面支别横络之筋皆柔细也。”说明“支别横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重视经筋主干的转筋、痹痛、拘挛等病理表现,而忽视其支络为病的“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舌卷”等表现。近来,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人们对经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人,对经筋病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痹证,而认识到许多疾病和经筋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许多疾病可诊察出筋结病灶。而一些现代疑难病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偏头痛等可以呈现广泛性筋结病灶,因此经筋疗法即消灶理筋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近来笔者将该法用于临床,确实有所收益,兹举例报道如下。
      1偏头痛
      汤xx,女性,50岁,1997一07一24初诊。左半侧头痛四年余,发作无定期,每次发作均靠止痛药缓解疼痛。近2个月来,头痛持续,时轻时重,伴左眼胀痛,恶心。疼痛剧烈时引起呕吐。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疼痛不能完全缓解,且出现头晕的副作用。近2d来疼痛剧烈,呈左半侧头部剜痛,左眼及太阳穴部胀痛,恶心,昨日呕吐一次。经西医神经科多次检查,排除颅内病变;眼科检查,排除青光眼。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既往无高血压病史,血压100/7OmmHg,无糖尿病史,2年前曾患“心肌炎”。有颈椎病史,颈椎片示:双侧颈C4一6椎间孔均严重变小。
       就诊时患者痛苦面容,强迫头位(头歪向右侧),左眼红赤,左侧颈项肌肉僵硬,左前臂手太阴、阳明筋区肌肉僵硬,左眶部、前额、前发际、太阳穴、枕部有多个痛点,可触及米粒到黄豆大小的点片状筋结多个。舌略红、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肝阳上亢,气郁化火,经脉气血不畅,经筋失养。治疗以“急则治其标,”采用针刺消除筋结病灶,取筋结处多针散刺。根据病灶大小,刺1针或2一3针,中等偏强刺激,泻法,留针15min,并配合肩背部火罐。目的在于消除筋结病灶,以缓解疼痛。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左前臂及颈部肌痉挛明显缓解,头部恢复正常姿势。5次后大部分筋经病灶消失,10次后疼痛完全缓解。再选合谷、太冲、三阴交,平肝潜阳以治其根本,巩固其疗效。
       2张口费力
       王xx,男性,46岁,1997一07一04初诊。自述2d前因维修空调周身大汗,空调修好试机时室温突降,大汗聚敛,回家后自觉周身不适。第二天晨起出现头晕,头部沉重感,肢体发沉,走路向左侧偏斜,面部发紧,张口困难,左侧明显。在某医院急诊,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现,给予“维脑路通”等药静脉点滴2d,症状无明显变化。当时头晕、头重如裹,周身沉重,嗜睡,食欲不振,恶心欲吐;面部发紧,张口费力,左侧较右侧明显。检查可见双侧额纹对称,闭眼、鼓腮、示齿等均未见异常。但在自然放松时,左面部肌肉紧张,口角向左侧歪。舌苔白厚而腻,脉弦滑有力。
证属长夏季节,湿困脾土,运化无权,骤感寒邪,痰湿郁闭有内。治以健脾化湿,理气解郁。选用双侧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合谷,头部用风池、百会,中等刺激用泻法。中脘、天枢、足三里,行气和胃以利气机升降,给痰湿以出路;阴陵泉健脾利湿,合谷理气解郁。治疗5次后,头晕、恶心、嗜睡、肢体沉重症状均缓解,食欲转佳。但仍左侧面部发紧,张口费力,咀嚼不自如,左眼皮发沉,后枕部发沉。再经5次治疗,症状变化不明显。仔细诊察发现左侧眶区、前额发际、鼻旁、面颊、耳前及枕部有多处筋结灶,米粒或绿豆大小,有压痛或酸胀感。遂采用针刺消除经筋病灶,筋结处针刺,泻法,不留针。对更细小的筋结及靠近眼睛的病灶,配合用指切法及弹拨法消除病灶。治疗后左面部及枕部紧张感明显减轻,张口咀嚼自如。共治疗5次后,症状消除,面部完全对称。
3体会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0 16: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0-20 16:48 编辑

      从例1看,本例头痛辩证为肝阳上亢,气郁化火,若按辩证取穴,也能具有一定疗效。但患者具有颈椎病史,双侧颈C4一6椎间孔严重变小,并且可诊察到左侧头部、颈肩、前臂广泛性筋结病灶,因此伤筋无疑是其病理机制的重要方面。故急则治标,以针刺为主,配合火罐消除筋经病灶以缓解疼痛,然后辩证取穴加以调理以巩固疗效,防止再发。
      例2则是在应用辩证取穴治疗后,主要症状已完全缓解,但由于左侧头面部筋结灶未解除,故仍有面部发紧,张口费力,口角歪等表现。这时,若仍依常规取穴治疗,获效较慢。而根据筋结病灶,采用消灶理筋法则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3 00:08 , Processed in 1.00136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