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4|回复: 1

浮针埋线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0-21 15: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21 15:31 编辑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埋线组(n=32,18G套管针在皮下运针并埋线治疗)和对照治疗组(n=28,18G套管针置入皮下后,仅以采用相同运针手法进行治疗而不做皮下埋线)。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以及14 d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机能状态(PS)和患者满意度(PP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呈明显下降(P<0. 05);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浮针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疼痛强度、身体机能状态和患者满意度评分亦呈明显下降(P<0. 05~0. 01)。不良反应:浮针埋线组及对照治疗组分别出现5例和1例皮下出血。结论 浮针埋线疗法对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关键词] 疱疹,带状;神经痛;埋线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继急性带状疱疹后所残留的慢性病理性疼痛,该病的特点是夜轻昼重,呈烧灼性疼痛并伴有患部皮肤痛觉过敏(如衣服或棉球轻轻接触皮肤诸如此类的非疼痛刺激可造成疼痛感受),多发于老年患者。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仍以神经阻滞和药物治疗为主。近来,浮针埋线疗法作为一种新的侵入性物理疗法,对软组织疼痛的治疗作用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由于浮针埋线疗法确切镇痛机制尚未充分明确,且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推广应用中仍有一定争议,故本次研究通过观察浮针埋线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胸背部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患者60,随机分为两组: (1)浮针埋线治疗组:男性患者18,女性患者14,年龄45~70,病程2~11; (2)对照治疗组:男性患者15,女性患者13,年龄48~75,病程3~15年。排除标准:脊柱、髓内占位病变或外伤引起的胸背部疼痛;肋骨骨折;胸椎管狭窄;穿刺部位感染、凝血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的患者。
       1. 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的不同,可据情选取俯卧位、仰卧位或侧卧位,分别在距疼痛最甚部位中心点的10 cm,用龙胆紫溶液作好进针点的标记,常规局部皮肤消毒后,在标记处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皮肤浸润麻醉。对浮针埋线组的患者,5 cm长的无菌铬制羊肠线插入18G套管针针芯内,左手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以20°的角度刺入皮肤,穿过皮肤后将针身放平,针体平贴于皮下,在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向疼痛最甚部位中点穿行,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右手感觉针下空松软滑易推进,注意进针时应避开浅表静脉,患者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进针约达7~8 cm处即停止进针,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持续2~3 min,运针完毕,边置入羊肠线边退针体,将线留置于皮下,无菌棉球盖住针孔,胶布贴附。对照治疗组患者,仅以18G套管针空芯套管采用相同运针手法进行治疗,且不做皮下埋线。
      1. 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7 d和治疗后14 d对如下疗效与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最痛为10,无痛为0,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身体机能状态评分(PS):只能卧床不能照顾自己为4,没有症状,生活正常为0;患者满意度评分(PSS):非常不满意为10,非常满意为0,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 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组内不同时点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进行分析。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评分(VAS)  浮针埋线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呈明显下降(t=2. 201,P<0. 05),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治疗前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时点两组间比较VA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F=3. 34,P<0. 05~0. 01)
      2. 2 生活质量  PSPSS评分在治疗后各时点呈现下降趋势(P<0. 01),与对照治疗组相比,治疗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时点两组间比较PSPSS评分在浮针埋线法组较低(P<0. 01)
     2.3 不良反应  浮针埋线组及对照治疗组分别出现5例和1例皮下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后遗留的慢性的持续性的疼痛病症,目前认为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在急性发作期对外周神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致使感觉神经的痛觉传导出现了障碍,外周神经的末梢亦可发生结构的异常改变,即形成外周敏化。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造成神经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神经性疼痛持续存在数月数年之久。此类患者以烧灼痛为主并可在受累神经支配皮区观察到残留部分疱疹消退后的皮损痕迹。
       浮针疗法是采用一次性的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针体沿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针扫散的治疗技术。该技术是在针灸基础上发明的,但它不同于针灸:首先,进针点的选择完全不依赖中医理论;其次,浮针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层,而不是像针灸一样作用于多层组织对肌肉、韧带性疼痛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目前认为浮针治疗的可能机制包括在液晶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产生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直接挤压、牵拉,特别是扫散运动时,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的改变,而释放出生物电;而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浮针运针后作皮下埋线则更有助于解除肌痉挛、消炎止痛,发挥更为持久的治疗效应。目前认为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进入人体后,逐渐被机体软化吸收,而起组织疗法的作用,能更好地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促进病区的修复;促进病灶部位血液循环改善,消除炎症,促进局部水肿吸收,进而改善神经根的刺激症状。亦有实验表明,局限性疼痛疾病患者的疼痛部位血流量明显低于健康人,浮针治疗后血流量有明显的增加可使致痛物质减少,而起到止痛作用。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1 15: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研究结果表明,浮针埋线治疗后各时点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这提示我们浮针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仅有即刻的作用,而且同样具有持续效应。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浅筋膜层血管丰富,且血管壁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布,触及血管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所以在选择穿刺点时要注意避开浅表静脉,否则有疼痛及皮下出血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有6例皮下出血均与此有关。通过本次研究说明浮针埋线疗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镇痛效果好且安全可靠,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2-12 07:46 , Processed in 0.17221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