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28 17:11 编辑
摘 要:目的: 观察铍针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铍针与中药配合的治疗方法,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 90. 0%,对照组 67. 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疗效显著。 关键词:铍针; 中药; 中风; 肌张力增强; 疗效观察 中风病是一组具有高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在我国其致残率高达75%。现今对于中风病的研究报道已非常多,中风后出现的肌张力增高的现象非常普遍,发病率高达 80%,肌张力增强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风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康复较慢、较难逆转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是影响瘫痪肢体康复的最大障碍。由于瘫痪肢体各肌群肌张力增高程度不同而形成上肢关节内收、屈曲、内旋,下肢关节伸直、外旋的特殊体位及步态,形成了肢体的偏瘫和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针对中风后肌张力增强的现象,笔者采用铍针配合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自针灸科自 2008年 6 月 20 日至 2009 年 6 月 30 日诊治的 80 例患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的症状和中风病史。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40 例。其中治疗组男 27 例,女 13 例,年龄( 63. 2 ±13. 4) 岁,既往史评分( 7. 45 ± 2. 13) 分,伴发疾病评分( 7. 25 ±1. 36) 分,NIHSS 量表评分( 8. 52 ± 2. 04) 分,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分( 3. 86 ± 1. 33) 分。对照组男 29 例,女 11 例,年龄( 62. 6 ± 11. 8) 岁,既往史评分( 7. 53 ±2. 05) 分,伴发疾病评分( 7. 31 ± 1. 27) 分,NIHSS 量表评分 ( 8. 43 ± 2. 16) 分,Ashworth 量表肌张力评分( 3. 65 ±1. 26) 分。经统计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年龄在 40 ~ 80 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 性别不限; 病程 3 周~ 6 个月; NIHSS 评分 5 ~25 分。 1. 3 排除标准 患者为复发性脑卒中,遗留有肢体肌张力异常或功能障碍,本次为同侧复发; 伴有脑部或其他病变引起肢体肌张力异常; 伴有严重心、肺、肾等疾患,难以保持针刺体位和接受量化评分。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 应用铍针联合中药综合治疗,根据铍针的技术操作方法( 定位、消毒、进针、松解、出针) ,以“阿是穴”及肌张力增强的肌腱为治疗点。极泉下:找压痛点,避开腋动脉及臂丛神经; 在肱桡肌上找压痛点,避开桡神经干及桡侧副动静脉; 在肱二头肌肌腱上多点分次松解; 在胫骨前肌及足拇长伸肌腱多点分次松解。基本操作方法: 手持铍针柄快速透皮入穴,手法轻巧,缓慢推进至患者压痛点有明显酸胀感处或肌张力增强的肌腱,采用一点式松解方式,达到刺激穴位、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松解挛缩目的。视病人体质情况安排治疗量,术后常规配合功能锻炼,每周治疗 2 ~ 3次。同时,给予钩藤龙牡汤( 药用: 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钩藤 15 g,生地、盐知母、黄柏各 10 g,丹参 15 g,当归 20 g,赤芍、牡丹皮、栀子、郁金、泽泻、车前子各10 g,甘草 6 g) 水煎服,每日 1 剂。 2.2 对照组 给予毫针行针刺治疗,根据针灸学理论,取穴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悬钟、三阴交、太冲等,以阳明经为主。从上到下依次进行针刺治疗,每天针治 8 ~ 10 个穴位,用长 40 mm 毫针直刺 0. 5 ~ 1. 2 寸,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星期 5 次,两组均 3 周为一疗程,治疗 2 个疗程评价疗效。 3 疗效评定方法 3. 1 急性期病损水平及恢复评定方法 采用改良神经系统功能评分( NIHSS) 量表对治疗初期和治疗 6周后分别进行评定。 3. 2 运动功能评定方法 采用国内简化的 Fugl -Meyer 运动评分法对治疗初期和治疗 6 周后分别进行评定。 3. 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定方法 采用修订的巴氏指数( MBI) 对治疗初期、6 周后分别进行评定。 3. 4 肌张力评定方法采用改良的 Ashworth 量表法对治疗初期和治疗 6 周后分别进行评定。 3 . 5 肌张力分级标准 肌张力分级为: 0 级: 无肌张力增高; Ⅰ级: 肌张力轻度增高,局部屈曲稍受阻; Ⅱ级: 肌张力增高明显,但局部尚易曲; Ⅲ级: 肌张力重度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Ⅳ级: 肌体屈曲受限,呈屈曲或伸直的强直状态。 3. 6 疗效标准 显效: 肌张力减低 2 级或 2 级以上; 有效: 肌张力减低 1 级; 无效: 肌张力减低不足1 级。 3. 7 统计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 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或 F 检验,以 P <0. 05 为差异显著水准。 4 治疗结果 4. 1 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采用改良的 NIHSS 量表对治疗初期和治疗 6 周后分别进行评定。 两组治疗 6 周后,NIHSS 量表评分均极显著降低( P <0. 01) ,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5) 。表明神经系统功能较前明显改善。 4. 2 肌张力定量评定 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 量表评级。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评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 < 0. 01 或 P < 0. 05) ,组间比较治疗组非常显著的好于对照组( P <0. 01) 。 4. 3 运动功能评定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国内简化的 Fugl - Meyer 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积分均明显改善( P <0. 01) ,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而上肢运动功能极显著好于对照组( P <0. 01) 。提示治疗组疗法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减轻患者活动受限的状况。 4.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采用修订的巴氏指数( BarthelMBI) ,对治疗初期和治疗 6 周后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 6 周后,巴氏指数分别提高( 16. 71 ± 12. 31) 和( 8. 90 ± 16. 57) ,差异均十分显著( P <0. 01) ; 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5) 。提示治疗组疗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生活及工作能力。 4. 5 疗效比较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评级情况,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36 例,占 90. 0% (36/40) ,对照组 27 例,占 67. 5% ( 27 /40) ,治疗组总疗效比对照组提高 33. 33%,具有显著差异( P <0. 05) 。提示铍针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肌力增强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铍针配合中药治疗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用临床最常采用的针灸治疗作对照,结果显示: 治疗 6周后,两组 NIHSS 量表评分均极显著降低( P <0. 01) ,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 05) 。提示铍针配合中药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为患者转归康复奠定了基础。两组肌张力评级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P < 0. 01 或 P < 0. 05) ,组间比较治疗组非常显著的好于对照组( P < 0. 01) ,提示铍针配合中药治疗可明显降低肌张力评级,减低肌肉神经的兴奋性,使肌肉神经兴奋和抑制趋于基本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