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4|回复: 1

探讨针刺与刺络放血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0-31 1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0-31 15:39 编辑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与刺络放血治疗脑梗塞恢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分为刺络放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分别在治疗第so天、第60天进行临床病类积分和有关的凝血指标作阶段性评价。结果:刺络放血不仅能够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P<0.01),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P <0.01)。与对照组相比,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 <0.01)。结论:刺络放血和针刺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刺络放血能够更加迅速、明显地改善凝血和抗凝血的功能。
   〔主题词〕脑梗塞/针灸疗法;刺血疗法;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针灸效应
       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在临床上一直被 古今针灸医生所应用。但是,有关的临床机理研究尚不够深人。笔者以脑梗塞恢复期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报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本研究观察的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发病年龄最小40岁,最大73岁,平均年龄57.38士7.56岁;病程最短30天,最长105天,平均病程59.93士27.16天;右侧偏瘫26例,左侧偏瘫34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刺络放血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
(2)选择病人的条件:①依据中华神经科学会1996年公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选择脑梗塞患者,并经影像学CT,MRI证实为缺血性中风的病人;②无神志昏迷;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在4级以下;④患者没有运用对血小板和凝血、纤维溶解系统有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纤溶酶等和有活血作用的中药,或已经停止应用l周以上。(3)除外标准:①年龄大于75岁者;②体质极度虚弱,或严重贫血及低血压者;有传染病患者;④有严重心、肾、肝功能损害者及血液病患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认为是来自同一总体的两个样本,符合组间对照研究的要求。
       1.2治疗方法
       1)刺络放血组穴位:太阳、曲泽、委中。针具:三棱针。操作:①患者直立或家属扶其直立,并暴露委中穴;②选择委中穴或离委中穴最近的显现血络,用75%的酒精对其进行局部消毒;③针对血络直刺进针约5~,退针血出;④血液从血络中流出,以自然停止为宜;⑤出血停止后,在刺络的部位进行拔罐,然后让患者处于坐位,并留罐10分钟;⑥起罐后,在局部用碘配进行再次消毒;⑦在坐位时,分别对曲泽穴、太阳穴进行刺络放血,同样针对穴位或穴位周围的显现血络进行刺络放血,出血量控制在每穴10ml以内。刺络前后,在穴位区域均进行常规消毒。疗程:第1次治疗后间隔1周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每间隔2周进行1次治疗;第30天、60天作阶段性评价。
      (2)针刺治疗组穴位: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髀枢、阳陵泉、足三里、解溪、三阴交、太冲、太溪等。每次选6一8穴位,交替使用。语言障碍加廉泉;面瘫加地仓、颊车、下关。操作:选用28号、1.5一2寸毫针,快速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均匀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疗程:每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天;4周后,每周治疗3次,休息4天。第30天、60天作阶段性评价。
       1.3检测项目与观察指标
      (1)病类积分   采用国家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病类积分的评分。
       (2)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   ①凝血酶原时间(proth~bintime,P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e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④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regationtest,ptAgt);⑤抗凝血酶Ⅲ(antithronlbinlll,AT~m)活性。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0天、第60天分别抽空腹血,检测患者上述有关指标,观察不同方法对上述指标的变化和影响,并进行对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病类积分的改善
      结果显示,刺络放血与针刺均能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临床病类积分在治疗30天后差异就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机制有关指标比较
       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凝血机制障碍。具体表现在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升高,血小板聚集率(PtAgt)升高,以及抗凝血酶Ⅲ(Al一Ⅲ)活性降低。两组各指标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第30天以后,刺络放血组的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改善(P<0.01),而针刺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治疗前相比较,无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相比较,刺络放血治疗,能够更加显著地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血小板的聚集率(P<0,01),而在提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方面,两种治疗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治疗60天后,两组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P<0.01)。但是两组相对照比较,刺络放血与针刺治疗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尚存在明显差异(P<0.01)。这可能意味着刺络放血和单纯针刺对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和途径。
       3讨论
       3.1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刺络放血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病类积分诊断有明显下降(P<0.01)。在为期60天的治疗中,刺络放血治疗与针刺治疗一样,都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笔者还体会到,接受刺络放血治疗的病人,在精神状态、睡眠、食欲、大小便等方面的改善,要比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快。而且对患肢末端肿胀、小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症状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与高过氧化脂质、高血粘度等因素有关外,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失调,也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关于凝血系统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和机理,逐渐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临床研究表明,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凝血功能的下降,实验室检查主要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等。笔者的观察,也得到与上述相近的结论,主要是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和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等,即脑梗塞患者存在一个凝血功能亢进和抗凝血功能减弱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往往是导致血栓形成、心脑血管梗塞等疾病发生的原因,也是再次发生脑梗塞的原因。
       3.3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偏瘫,其影响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穴位的选择,刺破血络的过程和出血量等等。笔者分析认为,刺破血络(一定穴位区域内的皮下浅静脉),血络自然出血以及机体止血和止血后的过程,可能是本方法的关键之一。
       刺破血络后,血液就从血管内流出,形成一个出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就会产生一个应答——即生理性凝血止血。因此说,刺络放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是必然的。按照经典的凝血瀑布学说叫,这个促凝血止血的过程中,因血管被刺破,组织液进人血液系统,外源性的凝血途径首先得到激发;同时,刺破的血管内皮组织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因子Ⅻ,以及外源性凝血过程产生的凝血酶,都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内外源途径的交互作用和过程,局部的凝血因子就可能进一步的增加,局部的凝血过程就可能加快,使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消耗等。经典的凝血瀑布学说还认为,机体在启动凝血止血过程的同时,也启动了与之相拮抗的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等过程。
       笔者分析认为,刺络放血刺破血管,可以直接激发患者机体的凝血系统,同时也启动了患者的抗凝血系统,机体在经过一系列的凝血—抗凝的正负反馈过程和酶反应之后,重新达到一个新的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体现在机体凝血抗凝的有关指标发生变化。
       笔者的观察证实了这一点,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刺络放血和针刺都能够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机制的有关指标,即:使缩短了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得以延长,增高的血小板聚集率(PtAgt)得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Rib)也得到减低,以及抗凝血酶Ⅲ(AT一Ⅲ)活性的提高等等。但是, ,与针刺治疗相比,刺络放血对凝血和抗凝血的改善作用更加迅速明显。这说明了刺络放血治疗存在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实际的刺络放血的操作是在特定的穴位区域内进行的,而治疗效应是全身的。这可能是局部的凝血与抗凝血反应,除了通过穴位的放大效应影响到全身,更直接的途径是血液血管。刺络放血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离不开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刺络放血具有启动和激发穴位处局部的凝血和抗凝系统的作用,其最终结果,可以调整和改善整个机体的凝血和抗凝功能。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5: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3.4由于脑梗塞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功能的亢进和抗凝血功能的下降,所以,抗凝治疗在近年来被神经内科临床所重视,但是药物抗凝又受到继发出血和临床监测等的限制。而相对来说,激发和启动人体本身的凝血和抗凝机制,可能更加安全有效。刺络放血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梗塞恢复期患者凝血功能,不仅对患者的后期康复有重要意义,而且在预防复中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3.5刺络放血疗法治疗中风病,一直被经验式地应用。进人90年代,开始有人进行实验研究。刺络放血在对血管和血液方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崔峻等观察到刺络放血能够明显地改善实验性血瘀证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且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马岩璠等发现刺络放血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中有重要作用的K十、Na+浓度,有良性的调整作用;并且认为这是刺络放血应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救,缓解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部分脑生化机理。因此可以说,刺络放血疗法对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多途径的作用过程,它与现代神经科学晚近提出的中风病联合治疗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妙。
4小结
       刺络放血是传统治疗中风病的方法之一。临床观察表明,它能够显著地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凝血和抗凝血的功能。在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过程中,也对抗凝血系统产生影响,而且有可能是通过两者之间的多次正负反馈实现的。进一步深人的探讨,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与针刺治疗相比较,刺络放血疗法对凝血和抗凝血的作用更加直接,效应更加明显,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而且意味着较好的远期效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08:17 , Processed in 0.16527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