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15 16:55 编辑
关键词:浮针;腕踝针;急性腰扭伤;镇痛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的腰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属祖国医学“闪腰岔气”范畴,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急性损伤以及脊柱小关节的错位、功能紊乱(滑膜嵌顿)等,常因腰部失重、用力不适、姿势不当或外力闪挫撞击等所致。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工作者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者。突然的发病,剧烈的疼痛,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用药也不能马上缓解,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又可转变为慢性腰痛,可因劳累或气候突变诱发加重,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本病因腰部经络筋脉受损,瘀血阻滞而致疼痛,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最终目的则是通过消除局部炎症而止痛,解除小关节的紊乱而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临床选用疼痛周围的浮针疗法或肢体远端的腕踝针治疗,常常可以快速镇痛,而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在止痛、治愈、恢复功能等方面均优于药物和其他单独疗法,临床运用颇多,但对其治疗机理进行探究者较少。现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及经络实验研究,对浮针疗法配合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和分析,力求为本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浮针的作用机理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教授在针灸临床实践中首创的一种新型针法,主要是运用特制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对疼痛能立即奏效。是在中医学“皮部理论”和“以痛为腧”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镇痛新疗法。它一改传统针刺腧穴、得气为佳的手法,而采用别具一格的针具刺激病灶附近的结缔组织,通过反复运针达到疏通经络、畅调气血、化瘀止痛的目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痛随利减,当通气其经络,则痛去矣”。 浮针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和体液因素两大途径发挥镇痛作用。本疗法的特点是针具在病变周围的皮下浅筋膜层针刺,比传统针刺法扩大了治疗面,可以更快地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利用皮肤的排泄功能,增进代谢产物的排泄,使肿痛迅速消除,损伤软组织较快修复;另外,当刺激病灶附近结缔组织时,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上的阿片受体释放一些镇痛物质,配合浮针的特殊运针方法,能很好减轻或消除病灶附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和炎性粘连,这可能就是浮针疗法在数十秒至数分钟内产生“针到痛去”的原因。浮针疗法操作时,进针完毕疼痛即减轻或完全消失,短时间内就能发挥效应,从反应速度看,浮针的效应与神经调节关系密切,它通过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既可以使这类神经中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同时又能够令脊髓背角细胞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受到抑制,从而发挥镇痛效应。 2腕踝针的作用机理 腕踝针疗法是在腕踝部特定刺激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疾病的一种针法。由张心曙教授发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针刺部位仅限于上肢的腕部和下肢的踝部,把人体两侧分为6个纵区,在腕踝部各定6个相应的针刺点,实行皮下浅刺而不需得气,具有简便快捷和阻断效应,治疗面广,即刻效应强。对腕踝针的机理探讨,主要从针灸学皮部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神经学阐述。 从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看,其分区与十二皮部的分部基本一致,十二皮部居人体最外层,在体表区域按十二经络划分,是十二经络机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而皮部与经络、内脏又有密切关系,腕踝针作用于皮部,属远道取穴的轻浅刺法,因此可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腕踝针的下6区为足太阳经皮部,隶属足太阳经脉,而腰部为该经脉所过之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腰痛时针刺下6区可疏通瘀阻之气血。足阳明经、足少阳经与足太阳经及其经筋相通,前二者之皮部与足太阳经脉所布的区域相通,故刺激足三阳经踝部皮部,即腕踝针下4、5、6刺激区(点)可有效治疗足太阳经病症。腰痛属于腕踝针下4、下5、下6穴的主治范围,施针此处可以对腰部功能活动起到调整修复作用。腕部上6点位于养老穴处,该穴为小肠经之郗穴,踝部下6点位于跗阳穴处,此穴为阳跷脉之郗穴,根据经络学原理郗穴善治急症、痛症,故对腰痛,特别是急性腰扭伤疗效佳,而对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相对较长的病症疗效较差,这与笔者的临床观察结果相符。 腕踝针是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它不像传统针灸学那样有完备的经络理论体系,但近年来,针刺镇痛原理已部分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其可能作用机制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形态学研究证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着一个以脑干结构为中心调制痛觉的神经网络系统。急性腰扭伤后,痛觉信息沿周围神经传人纤维进人脊髓,然后由新、旧脊髓丘脑束传人中枢神经的各级水平,经中枢神经系统的加工、整合作用,引起局部疼痛的感觉。腕踝针针刺深度仅在皮下,而此皮下富含神经末梢、化学及牵张感受器、血管和淋巴管等,针刺这一区域后,激活了手腕及足踝部的皮下感受器,所产生的针刺信号沿外周的纤维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针刺信号一方面进人疼痛通路的各个骤站,与来自痛源的信号发生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内源性镇痛系统,从而阻断了痛信号的继续传递,发挥镇痛效应。 3浮针配合腕踝针的合理性 急性腰扭伤以“急”和“痛”为主,患者往往因为疼痛剧烈而采用保护体位,如侧卧屈膝屈髋等被动体位,此时关键在于先使患者被动体位或者强迫体位变为主动体位,以有利各种治疗方法的顺利操作。腕踝针具体远端止痛的效果,通过将伤害刺激上传至中枢神经一体液反射,在一定的时间内循经运行至病灶处,相互协同、振荡,使病灶局部的离子通导率迅速增加,而起到显著的止痛效果,为下一步痛点局部的浮针治疗创造条件;而浮针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两个途径进一步发挥镇痛作用,迅速地消除局部炎症从而松解肌肉软组织粘连,也可以为下一步正骨整复的运用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将浮针与腕踝针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病变的远端、局部协同施治,能起到更好的即时镇痛效果,此法可以迅速获得患者的信任,能够更好地配合,使其更早地恢复腰部功能;不但对急性腰扭伤患者,对于其他急性筋伤疾病如落枕或急性椎间盘病变的处理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