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17 16:03 编辑
[摘要]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 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成 2组,观察组 32 例运用浮针配合超短波治疗; 对照组 31 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分别予适当的护理指导,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75% ,对照组为 77.42% 。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0.05 )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 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 P < 0.05 ) ; 2 组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结论: 浮针配合超短波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确切,结合护理指导,能起到满意的效果。 [ 关键词 ] 急性腰扭伤; 针灸疗法; 浮针疗法; 超短波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的腰部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急性损伤以及脊柱小关节的错位、功能紊乱等,常因腰部失重、姿势不当或外力闪挫撞击所致。本病以“急”和“痛”表现为主,起病突然且疼痛难忍,用药也不能马上缓解,若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又可转变为慢性腰痛,可因劳累或气候突变诱发或加重,缠绵难愈,直接影响生活和工作,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临床上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手段颇多,但目前仍无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笔者经临床观察发现,在浮针的基础上配以超短波的消炎镇痛作用,结合适当的护理指导,三者合用相得益彰,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好,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中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腰部扭伤史;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病变如结核、肿瘤、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②接受过其它药物或物理治疗的患者。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且能配合治疗者全部纳入本组资料的观察对象。 1.4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63 例,均来源于康复门诊,男33例,女30例; 年龄19 ~ 54岁,平均39.5岁; 病程2 ~ 72小时,平均14.5小时。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 , 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浮针配合超短波治疗。①浮针操作: 参照符氏浮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找准病灶压痛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循经络走向在腰骶部距离痛点6 ~ 10cm处进针,针尖与皮肤呈15 ~ 20°角快速进入皮下组织。压低针尾进针,针尖直指痛点,调整进针方向,确定患者无明显痛感及不适后,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尾做左右摇摆动作。同时患者左右缓慢活动腰部,可感轻松,或疼痛消失,活动范围加大,达到即时镇痛效果,时间3 ~ 5分钟。若症状无改善,可反复运针。扫散结束后,拔出针芯,用胶布固定针柄,再用无菌棉球盖住针孔,胶布固定,留置穿刺针管2小时后拔除。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②超短波治疗: 采用LDT - CD31落地超短波电疗机,电源220V、50Hz,功率200W,波长7.37m,电极20 × 15cm,电容电极根据部位选择16cm × 23cm或21cm × 30cm,间隙1 ~ 2cm,对置放于患侧。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天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先行浮针治疗,再行超短波治疗。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操作: 先用衮、按揉手法于腰椎两旁骶棘肌往返治疗3 ~ 5遍,再拿揉腰背部肌肉,从腰1至骶部,由上而下,重点拿揉腰椎两侧骶棘肌和压痛点,反复拿揉2 ~ 4分钟。用双手拇指点按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及压痛点,每穴半分钟,然后在痛点或肌痉挛处施弹拨手法,每处3 ~ 5次。最后行腰椎斜扳等理筋整复手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 2组患者均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的关键,应以热情、温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患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过程及治疗成功的病例,介绍本方法治疗后所能达到的目的及安全性,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之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②卧硬板床护理。相关研究表明,卧床对腰椎的载荷最小,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最小。可见腰部损伤患者卧硬板床可以减轻腰部的负重压力,屈膝、屈髋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治疗期间嘱咐患者卧硬板床休息,腰部制动,以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但卧床休息容易增加体重,应注意饮食。禁止搬重物,避免弯腰劳作,更不要在弯腰时转动身体,防止进一步损伤。 ③腰背肌功能锻炼。适当的腰背肌锻炼能增强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患者经理疗、针灸等治疗后,疼痛减轻,应指导其锻炼腰背肌功能,以五点拱桥式、三点拱桥式、俯卧飞燕式为主。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适当练习,锻炼时要严格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运动量由少到多。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腰部疼痛、压痛和活动度症状、体征以及工作和睡眠影响情况 (根据轻重程度记0 ~ 3分) 。 3.2统计学方法 选用 SPSS10.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 ±标准差) 表示,2 组计量数据比较采用配对 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 采用尼莫地平法 ) 为依据。改善率= ( 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00% 。痊愈: 1 疗程后,腰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改善率85%以上。显效: 腰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接近正常,改善率50% ~ 84% 。有效: 腰痛及腰部活动部分改善,改善率25% ~ 49% 。无效: 腰痛及腰部活动无明显改善,改善率25%以下。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4.2 2 组 临床 疗 效比 较,总 有 效 率观 察 组为93.75%,对照组为77.42% 。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3 2 组症状 、体征积分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 ; 2 组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