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1-18 15:55 编辑
浮针疗法是一种侵人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特制浮针为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主要是进人浅筋膜层。留针时间长,针具不深人肌层,而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时特别注意扫散动作,使整个针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浮针操作时好比针体漂在水面上游泳。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脑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新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进针时沿皮下浅刺,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 1适应症 (1)主要治疗四肢部位的软组织伤痛、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鞘炎、冈上肌肌健炎、肩峰下滑囊炎、慢性关节炎、跟腱炎、干性坐骨神经痛。 (2)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起的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组织炎、腰3横突综合症。 ( 3)内脏疾病、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妇科炎症、乳腺增生。 (4)治疗头面疼痛、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失眠症。 急性一般需要治疗1一2次,慢性病需3一5次痊愈。 一年来我们诊共治疗600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天,网球肘42例,肩周炎45例,慢性膝关节炎56例,急性腰扭伤20例、腰椎间盘突出180例,颈椎病120例,颈源性头痛头晕40例,腰3横突综合症97例。 2操作方法 2.1根据治疗所需选择进针点 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常用体位。 (l)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的部位治疗。 (3)伏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仰靠坐位,适宜于颜面和颈前的进针点操作。 (5)俯伏坐位,适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6)侧伏坐位,适宜于面颊及耳前后进针的操作。 2.2常规皮肤局部进针点消毒 (l)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即可,在拭擦时应由进针点中心向四周拭擦,或先用碘酒棉球试擦然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感染。 (2)医生手指消毒,施术前医生应先将双手洗刷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拭擦即可。 2.3进针和运针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一是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能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二是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三是操作时间尽量长一些,一般在2一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然后用胶布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下皮下的软管套,留针24一48小时。 3结果 共治疗600例,术中历时2min,术后疼痛消失或即感较前明显改善,90%的病例3一5恢复正常;其中网球肘和急性腰扭伤均治疗1次痊愈;随访3一12个月以上,优545例,良44例,可7例,差4例,优良率98%。 4讨论 作用机理:浮针疗法是在人体皮下针刺,与皮肤的关系很密切,肺主皮毛,全身的经脉系统与肺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皮肤入手的治疗往往能够使经脉气血运行达到调节内脏平衡,使大环境、小环境协调统一的状态,皮肤是六淫侵犯人体的主要渠道,百病多从皮肤侵入,人体内的病邪也可从皮肤驱除。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人肌层,能够振奋皮部的阳气,又留针时间长,因此效果显著。浮针疗法在临床上往往针刺完毕疼痛立即减轻或消失,但若随即起针,疼痛可能复作;若留置浮针于皮下,镇痛效果可以得以维持,因此,依据病情、季节等因素选择留针时间长短。 躯体神经和体表有着密切的联系,脊神经皮肤分布的节段性头面的神经分布和体表的关系,有人认为躯体—神经节段—内脏的联系,是体表—穴位、经络—内脏联系的基础。我们认为,穴位、经络和浮针疗法的进针点在机制研究上处于同一个层次,因此躯体—神经节段—内脏的联系,也是体表—浮针疗法进针点,深部组织或内脏联系的基础。因而,深部组织或内脏的病变,多能反应到相关的体表,而体表功能的变化也能影响相同节段的深部组织或内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