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浮针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确诊患者,采取浮针治疗,隔日1次, 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活血通络中药,每日1剂。结果:29例中,治愈5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结论:浮针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浮针疗法;活血通络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继急性带状疱疹后所遗留的顽固性慢性疼痛病症,多见于老年患者。有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长达数月或数年,患者常因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而彻夜难眠,严重影响着工作和生活。笔者采用浮针配合中药治疗该病29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9例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9-73岁;病程3月-2 a。病位在头面部5例,躯干18例,下肢6例。 1.2 诊断标准 患者有明确的带状疱疹病史,皮损愈合后(部分患者遗留色素沉着),相关神经分布区域仍有疼痛,呈阵发性跳痛、刺痛、刀割样疼痛或烧灼样痛。 1.3 治疗方法 1. 3. 1 浮针治疗 在病痛区神经远端选2-3点,针尖指向神经出口处;常规消毒皮肤,取一次性浮针,在进针点针体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然后将针尖提至皮下,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向前推进,力求无酸麻胀痛等感觉,进针完毕后,再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平扫,当病人的疼痛症状减轻后抽出针芯,将软套管的针座用创可贴固定于皮肤表面,留置24 h后拔出。隔天1次, 5次为1个疗程。 1. 3. 2 中药治疗 拟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处方:当归10 g,赤芍15 g,莪术10 g,三棱10 g,红花10 g,桃仁12 g,香附9 g,川芎9 g,乳没各6 g,牡蛎30 g,珍珠母30 g,白术12 g,生黄芪20 g,延胡索12 g,徐长卿10 g,生甘草6 g。发于颜面者加菊花;发于眼、眉者加木贼草;发于腰胁者加柴胡;发于上肢者加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水煎服,每日1剂。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疼痛基本消失,不影响患者的睡眠、生活和工作;有效:疼痛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无效:疼痛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29例患者以浮针治疗2个疗程统计疗效,其中治愈5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 3 讨论 带状疱疹(HZ)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疱”、“蜘蛛疱”等。是一种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累及脊髓后根神经节以及相应神经节段的皮肤,显著神经痛为本病特征。部分患者可转化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其危险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慢性的持续性的疼痛病症,是临床难治病症之一。由于带状疱疹病毒在急性发作期对外周神经造成了一定的损害,致使感觉神经的传导出现了障碍,再由于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从而神经修复能力下降,导致神经性疼痛持续存在数月数年之久。 祖国医学认为其后遗神经痛乃由邪毒已去,瘀血留滞,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所致。“久病必瘀”、“久病入络”,气血凝滞,脉络阻塞不通为疼痛的主要原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根,以通为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本方以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于活血化瘀药中配合理气之品,以推动血行。方中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延胡索、川芎为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莪术、三棱、红花、桃仁、乳没、徐长卿以活血行血、通络止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全身和局部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受损神经炎、神经节炎及真皮血管炎的炎症渗出,神经纤维粘连,改善缺氧状态,阻止对受累神经节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增强组织修复能力;黄芪、白术、当归益气养血固本,于活血破血药中,使久服而气血不伤;甘草缓急止痛;珍珠母、牡蛎重镇安神,现代医学认为有降低神经末稍及中枢兴奋性的作用。诸药合用使经络疏通,气血调顺,痛止而病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