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22 16:27 编辑
[关键词]腓肠肌痉挛;穴位埋线 腓肠肌痉挛是因腓肠肌突发不自主强烈收缩而出现以腓肠肌强硬疼痛、足趾(拇趾为主)屈曲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是“痛性痉挛”中最常见的一种,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反复发作,治疗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腓肠肌痉挛患者5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人民医院针灸科病房和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药物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腓肠肌痉挛的诊断标准: ①夜晚睡眠时发作,两周发作1次以上; ②常在伸腿或受凉时发作; ③诱发腓肠肌试验阳性,即在间歇期用力收缩腓肠肌,使之处于最短的位置10~60s可出现不自主的腓肠肌痉挛。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②年龄50~75岁; 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 ④近期未服用肌肉松弛剂及中、西医镇静药物; ⑤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②合并精神疾患者; ③针刺选穴部位有瘢痕、感染者。 2治疗方法 2.1埋线组 取穴:阳陵泉、承山、足三里。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夹取剪成1cm长的羊肠线,放置于一次性埋线器具套管内,快速刺入穴位1.5~2cm,同时将羊肠线体弹入穴位,出针后用创可贴覆盖。每隔15天埋线1次,共埋线6次,疗程为3个月。 2.2药物组 碳酸钙D3口服,每次600mg,每日2次;维生素E口服,每次100mg,每日2次。疗程为3个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1)症 状评 分:无 痉 挛 发 作 为0分,每周发作1次以上为1分,每周发作2次以上为2分,每周发作3次以上为3分,每周发 作4次 以 上 为4分。 (2)体征评分:间歇期诱发试验t>60s仍未引出者为0分,间歇期诱发试验45s<t≤60s引出者为1分,间歇期诱发试验30s<t≤45s引出者为2分,间歇期诱发试验15s<t≤30s引出者为3分,间歇期诱发试验t≤15s引出者为4分。 3.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定。腓肠肌痉挛评分=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疗效百分比=[(治疗前腓肠肌痉挛评分-治疗后腓肠肌痉挛评分)÷治疗前腓肠肌痉挛评分]×100%。痊愈:疗效百分比≥85%,痉挛不再发作;显效:疗效百分比≥50%,且<85%;有效:疗效百分比≥20%,且<50%;无效:疗效百分比<20%。 3.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配对t检验或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肠肌痉挛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腓肠肌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腓肠肌痉挛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且埋线组腓肠肌痉挛评分低于药物组(P<0.01)。 (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 ,经治疗后,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6.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44.0%,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839,P<0.05),说明埋线组对腓肠肌痉挛的改善优于药物组。 4体会 腓肠肌痉挛是现代解剖术语,按其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转筋”“筋痹”“脚挛急”的范畴。其病因多由寒邪侵袭、远行过劳或霍乱吐泻使筋脉失调、经筋不利而致。老年人多由气血津亏,尤其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其治疗当舒筋缓急,通经活络,补益气血。 笔者选取阳陵泉、承山、足三里三穴。《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足太阳之下……气血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病变部位在太阳经上,所以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十四经要穴主治歌》云:“承山主治痔漏,亦治寒冷转筋灵”;《胜玉歌》云:“两股转筋承山刺”,选取承山穴可起到舒筋缓急、通经活络而止挛急的作用。王淑华通过火针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31例,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善治疗筋病、痉病,《难经》载:“筋会阳陵泉,疏曰:筋病治此”。岳增辉等通过研究证实阳陵泉对 缓解腓肠肌痉挛具有相对特异性。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穴取足三里有舒筋通络、调节人体气血的作用。江学勤等用艾灸足三里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率达100%。选取上述三穴,共奏舒筋通络、补益气血而止挛急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疾 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