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46|回复: 1

经筋针法治疗痹症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1-26 17: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1-26 17:19 编辑

       经筋针法是古代特色针法之一。《灵枢.经筋》篇最早提出经筋针法,即“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燔针”即“卒针”,汉朝张仲景《伤寒论》称“燔针”为“烧针”,明朝杨继州《针灸大成》称之为“火针”。今人多以“火针”应用,但多用之于治疗瘰疬、脓疡、疣赘等病。笔者多年来在从事经筋疗法研究中采用“燔针劫刺”这一独特的经筋针法治疗各种痹症,效果颇佳。与传统针灸比照,具有出奇制胜之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提高。
       ()、经筋针法治疗痹症历史悠久
       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僵直、畸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痹症是临床上的多发病、难治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会用“燔针”治疗痹症,如《灵枢.官针》说“卒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灵枢.经筋》篇详细记载了用“燔针”治疗仲春痹、孟春痹等十二经筋痹症。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小指支,跟肿痛,骨节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名曰仲春痹也。”;又如“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踝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引痛,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项,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再如“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引疝,腹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等等。古人认为,十二经筋在循行途中都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如踝、膝、腕、肘、肩等,故经筋病症多以关节痹症为临床表现,并与风、寒、湿等四季气候变化有关,所以在治法上根据“寒则热之”法则,采用“燔针劫刺”治疗各种寒痹。
       ()、经筋针法以十二经筋理论为指导
       中医经络学包括经脉与经筋两部分。经脉是传统针灸的理论基础,经筋是经筋针法的理论基础。经筋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及十二皮部,以十二经筋为核心。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分布于肌筋膜带及肢节的经络连属,是十二经脉的外周部分。在结构上“筋与脉并为系”。但十二经筋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标有明确的治疗穴位,只简单提到“以痛为腧”,故经筋针法不象传统针灸那样普遍应用。在临床上,我们根据《灵枢.经筋》篇“经皆有筋,筋皆有病,病各有治”及“其病各有定位”等理论指导,运用人体力学,结合人体动态活动,来考究古典十二经筋图线的形成原理,结果发现,人体的动态活动,具有古典十二经筋标记的引力线作用,即当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于经筋线应力点时,便可导致应力点产生病理性“筋结点”,而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演化,最终导致经筋点一一线-一面及多维病变的形成。在慢性劳损基础上,加上风、寒、湿三邪人侵,寒凝肌筋,日久成结。这些病理性“筋结”即经筋腧穴,它既有形体可查的阳性体征,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性,与经络腧穴的“痛点”或“阿是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目前己在人体查明200多个经筋腧穴,为经筋针法查灶取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基础。
       ()、经筋针法以“以痛为腧”为取穴原则
       经筋针法根据“筋皆有结,结者皆痛”及“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理论,结合“筋结点”的形成原理,通过“经筋查灶”方法,在人体查出多个病理性经筋脑穴。这些腧穴具有触压疼痛异常敏感的特点,又具有形状可查的阳性指征。经筋学上称之为“经筋病灶”。在临床上,传统针灸治疗痹证多以“辨经取穴”为主,如肩周炎多取“肩三穴”,而经筋针法治疗痹症则多以“查灶”为主。如肩周炎可在啄突点和肱二头肌长头、短头起止点及冈上肌止点找到3一4个点状或条索状的“筋结病灶”。又如网球肘可肱骨外上髁区内查到2一3个“筋结病灶”等。“以灶为腧”即以痛为腧,“以知为数”即以查到的病灶多少为数,不拘经穴所限。正如《黄帝内经太素‘经筋》所云:“腧,谓之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人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腧。”、“以灶(痛)为腧”具有医者与患者统一认定的客观指征。使筋针法具有施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得气显著、气达病所、起效快速、疗效巩固,标本兼治等优点。
      ()经筋针法以“固灶行针”为施法要素
        “固灶行针”即固定病灶而行刺治,是经筋针法的一大特色。在临床上,根据病灶的特点可采用l)掐持固灶法:医者左手掐持病灶,右手持针行刺;(2)握捉固灶法:医者左手将病灶提握,右手行刺;(3)指切固灶法:医者用左手指尖切压病灶,右手行刺;(4)按压固灶法:医者用左手指腹按压固定病灶,右手行刺治。(5)推按固灶法:医者左手拇指指腹推按病灶,右手行刺。“固灶行针”对痹症进行消灶治疗,具有施治直达病所、效力集中、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等优点。
       ()、经筋针法以“燔针劫刺”为特定针法
       “燔针劫刺”是经筋针法治疗痹症的主要针法。即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病灶内,给患者以一定的热性刺激,然后又快速将针拔出的一种针刺方法。燔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之效,又有火之功。通过火针刺激病灶,可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机能,使筋结散、经络通、气血行。针火共用,共达祛寒除湿,散结解痉,温经止痛之功效。临床上按针具粗细分类为(1)、细火针:细火针直径为0.5毫米,常用1一2寸针灸用的毫针,主要用于面部的病灶。(2)、中粗火针:直径大约1.0毫米左右,常用5号注射针头,适应范围比较广泛,除面部及肌肉较薄的部位外,其它的部位病灶都可用中粗火针施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经过经筋“查灶”后用碘酒做好标记,医者用右手取火针一支,左手固定好“病灶”后,将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人病灶中,得气后即起针。根据不同的病灶,可采用“一灶多刺”(即一个病灶区内针刺3-一5针)、“一孔多刺”(即在一个针孔内斜刺2-一4针)、“尽筋分刺”(即尽筋头针刺)、“移行点刺”(移动针头点刺病灶)、“分筋穿刺”(即经筋病灶前后穿刺)以及围刺法、散刺法等。但是,“燔针”只适用于寒性痛痹,热痹不适宜。正如《灵枢.经筋》所述“卒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古人治痹症多用火针是由于痹症多因寒邪所致。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7: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经筋针法治疗痹症疗效显著
       近年来,笔者采用“燔针劫刺”这一经筋针法治疗痹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寒痹、着痹、筋痹、骨痹疗效十分肯定。如本人采用经筋针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84例,治愈56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94.05%。
       典型病例:杨某,男,42岁。2004年6月13日就诊,由于长时间打网球,右手肘关节外侧出现酸痛无力,遇寒或夜间加重,并放射到前臂。曾在两家西医院采用强的松龙封闭四次,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而找本人治疗。经“查灶”: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旋前受限,腕部抗阻力背伸试验阳性,肱骨外上髁周围有3个阳性病灶点,触压疼痛异常。
       诊断为右侧肱骨外上髁炎。采用经筋针法施治,第一次火针针刺后加拔罐可见针口排少许黄色粘液,隔天施治一次,共治三次获愈,观察半年未见复发。另外,该法对筋膜炎的治疗效果也十分理想。笔者采经筋火针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0例,并与针灸治疗组28例做临床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为67.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典型病例:马某,女,35岁。2003年4月10日就诊,自诉生小孩后八个月出现腰部疼痛,活动后疼痛加重,时有肿胀,休息或热敷后症状缓解。先后到多家大医院诊治,拟以“腰肌劳损”进行封闭、小针刀、推拿按摩等治疗,效果欠佳。病情逐渐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经人介绍找本人治疗,经“查灶”:腰部压痛点较广泛,双侧棘肌有条索状筋结,无放射痛。诊断为“腰肌筋膜炎”。采用火针行刺后加拨罐10分钟,在火针口处可拔出少许黄色粘液,共针5次后黄色粘液逐步减少,共治疗十二次后获愈,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3 03:09 , Processed in 0.538886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