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99|回复: 1

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1-29 16: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1-29 16:17 编辑

   【摘要】 目的观察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2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11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内关穴位埋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即时心室率控制率、心电图疗效、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 24 h 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9%,对照组为 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穴位疗法;埋线;心绞痛;,内关;针药并用
       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与膳食结构、职业、生活习惯、年龄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笔者采用内关穴位埋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例,并与单纯药物治疗11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2012 年 9 月至 2013年 2 月门诊患者,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结合本院动态心电图监测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11 例。治疗组中男 7 例,女 4 例;年龄最小 36 岁,最大 65 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4年,平均病程4.6 年。对照组中男 8 例,女 3 例;年龄最小 37 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3年,平均病程 4.8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参照 1979 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②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标准;③患者同意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近 3 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③白天平均心率<50/min;④房室传导阻滞。
1.4 剔除及中止标准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③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④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⑤合并使用了本方案禁止使用的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 mg,每日3次,连服6星期。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穴位埋线治疗。取内关穴。常规消毒后,把内置有 2/0 号医用羊肠线(长0.8 cm)的埋线针快速刺入内关穴,提插得气后将线植入穴内,迅速拔针。每星期治疗 1 次,3 星期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除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外,不得服其他药物。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①主要指标,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测试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缺血总负荷(持续 1 min 以上 ST 水平或下斜形下移≥1 mm 以及间隔>1 min 定义为心肌缺血;在某一心肌缺血期,ST 下移最大值与持续时间乘积,定义为缺血总负荷)。②次要指标,即治疗前后每日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③中医证候及症状疗效方面。
3.2 疗效标准
显效:胸痛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胸痛发作减轻,心电图 ST 段回升 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 T 波变浅(>25%),或 T 波由平坦变直立。
无效:胸痛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监测(24h)结果比较
       结果可见,两组治疗前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24 h 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优于对照组。
3.4.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结果可见,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9%,对照组为8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无异常变化,治疗组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与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 1 例心动过速,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因不良反应与副反应而终止疗程。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6: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1-29 16:16 编辑

4 讨论
      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稳定型心绞痛以及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对判断冠心病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表明,减少心肌缺血及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防止心梗、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稳定型心绞痛与《内经》中“真心痛”、“厥心痛”和“胸痹”相似,根据心痛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主要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心痛的原因在于“脉不通”,而心脏疾病又和心包经关系密切,即所谓:“邪之客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内关穴来源于《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内”指内面,“关”指关口,本穴为心包经之络脉,通于阴维,善宁心理血,为治心胸病症的要穴。针刺方法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需要患者来往奔波,因而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探索一种与传统针刺疗效相当,甚至更有效、无副反应、省时、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故采用内关穴位埋线法,可持久地对穴位产生刺激,用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3 22:06 , Processed in 0.15493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