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海洋之露 于 2014-1-14 14:41 编辑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
1.患者体虚气弱应加强调补,可加刺气海、关元穴等。
2.发病早期肩部定位浅刺患侧滑肉门穴;病情较重可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疼痛呈片状在滑肉门周围加刺三角形针。
3.根据不同的疼痛表现,可依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线方向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加针间距视肩部疼痛放散的远近、范周大小而定。其加针点不宜远离滑肉门穴。
4.颈部疼痛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外、可加刺患侧商曲穴。
5.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或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及周围加针根据病情选不同程度浅刺。
肩部软组织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为特征。肩关节周围炎最多见,时而可见冈上肌腱炎、冈下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炎等。上述各病中医统称“痹症”。腹针治疗以肩痛为主要表现的各肩部软组织疾病组处方大致相同,应在治疗落枕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定位取穴法原则,视肩部病变情况在滑肉门穴及其周围辨证加针施治。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有的仅肱骨外上髁尖部、筋膜、骨膜炎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间,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因早年发病见于网球运动员故俗称“网球肘”。
病因:
在前臂过度旋前、旋后、握拳、屈腕,牵拉伸肌总腱,而引起局部慢性损伤。凡需经常性活动腕部的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均可导致发病。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而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凡有上述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逐渐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等动作时加重以至不能持物。检查仅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有局限性、敏锐性的压痛。与皮肤、肘关节无关。伸肌腱牵拉试验(Mjus症),伸肘、握拳、屈腕,在使前臂旋前,致肘外侧疼痛为阳性,有时疼痛可牵涉及前臂伸肌中上部。
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四穴。
配方:肘上、下部疼痛,或疼痛向前臂放散,可沿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周围加针。加针距离依据疼痛放散远近而定。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穴及周围加针均宜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肉门疏通经络、活气血,后刺上风湿点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炎症。
手与腕部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好发于长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者,在手指常发生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板机指,电脑手。在腕部为拇长展肌和拇伸肌腱鞘炎,又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或de Quervain病。腱鞘为损伤性炎症,肌腱和腱鞘水肿、增生、粘连和变性。腱鞘的水肿和增生使“骨一纤维隧道”狭窄进而压迫水肿的肌腱,在环状韧带区腱鞘腔特别狭窄而坚韧,呈葫芦状,阻碍肌腱的滑动,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过,而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疼痛,故称弹响指。
腕管综合征属性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腕管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壁其上为腕横韧带盖成的一个骨性隧道;腕管内有拇长屈肌、2—4指的屈指深、浅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正中神经最表浅。当腕关节掌屈时神经受压,如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任何管腔内容物受压的原因;外源性压迫;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急剧变化均可导致发病。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具有职业病史。双侧发病率可达30%,其中女性占双侧发病率90%。
腕、手部的疾病中医统称为“筋痹”。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弹响指起病缓慢,初起患指晨起发僵,疼痛,缓慢活动后即消失。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发病以依次为中、环指最多,食、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疼痛常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检查发现可在远侧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随屈肌腱上、下移动,或出现弹拨现象,局部为弹响部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桡侧疼痛,逐渐加重,无力提物。检查局部皮肤无炎症,在桡骨茎突表面或其远侧有局限性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称为Finkelstein试验阳性.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配方:症状减轻,但不同手指部位仍有疼痛或麻木,根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在上风湿外点近处周围适当部位加针。但不宜远离上风湿外点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及周围加针均宜选不同深度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滑肉门、上风湿点疏通经绐、活气血,后刺上风湿外点活血化淤,消除局部炎症。
颈 肩 痛
颈椎之间有5个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在颈段较宽,其中部厚而坚实,后纵韧带退变钙化较多见,是导致椎管前后径狭窄,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颈椎棘上韧带,即项韧带,项韧带退变钙化也是颈痛原因之一。脊柱颈段是脊柱话动度最大的节段,头的屈伸动作主要是寰枕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颈部屈伸主要在下颈段,任何节段因病变活动受限后,相邻节段颈椎各关节及韧带所承受的压力均明显增加,从而产生关节、椎间盘、韧带的变性。
颈肩痛的病因及分类与创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有关。但应注意的是,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头、眼、耳、心、胸等表现,与这些器官本身病变时的症状和体征相似。
此外,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是颈肩痛的重要原因,而老人又常患有头、眼、耳、心、肺等疾患,这些因素常互相影响,又可共同存在。给颈肩痛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多影响。
发生颈肩痛的疾病较多,但以颈椎病最为多见。
颈 椎 病
颈椎病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椎间盘退行病变使桩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继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变性、增生、钙化。如此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行性颈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颈椎先天性椎管狡窄,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毫米。在此基础上,即使运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因压迫而发病。
中医认为如人体脏腑肝肾渐亏,筋骨懈惰,经气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三、交惑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患者可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跟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颈椎病除上述类型外,可有两种或多种类型以上同时并存,常称混合型或复合型。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腑、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处),双商曲、双滑肉门。
配方:
1.神经根型:颈痛明显双商曲内加针、患侧滑肉门内加针。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加针高低随颈椎病变波及高低而定。孙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
3.交感神经型:心悸、出汗等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4.颈痛剧烈加水分穴。
5.年老,或体质虚弱者可将主方中脘、关元,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可用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中刺或深刺。商曲、滑肉门、气旁及各加针点均应中刺。水分中刺或深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滑肉门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脘、下脘上、商曲以及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加针点不仅可以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这些腧穴和针刺点均属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定位部位,针刺可以兼得两种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腹针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脊髓型颈椎病由于椎管内的骨质病变对脊髓的压迫导致脊髓损伤,针刺治疗往往延误外科治疗的时机。应建议患者及早手术治疗为佳。
腰 腿 痛
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多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以损伤居多。发病率各家不一,在厂矿中约占22%,农村发病更高。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刨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等四大基本病因均可囊括在内。
腰腿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疼痛由病变本身或继发性肌痉挛所致。部位较局限,多有固定明显的压痛点:可有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捎放射。
腰腿痛病因复杂,与运动系统有直接关系者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为多见,其中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具有代表性。
中医认为,肾虚性腰腿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腿痛,此类腰腿痛多因内脏疾病而致肾虚者,如妇科疾病或房事伤肾等。肾虚腰腿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寒湿性腰腿痛因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腿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尤甚。腰肌劳损多因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痛加重。腰部僵硬或有牵制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督脉贯脊行于腰背,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行于腰背,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且腰为肾之府。腰痛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及经筋有关系。六淫之邪客于经络,或气血痰浊瘀滞经络,或肾虚,或外伤均可导致腰痛。《素问·刺腰痛论》认为:腰痛属于足六经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为风、寒、湿三邪,内因为肾元亏损。王肯堂在其《治症准绳
》中认为:“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临床表现:
腹针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腰椎病,包括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方法很接近。
主方:中脘、关元,气海;老年人或体虚者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配方:
1.腰椎4-5病变选用双气穴。腰椎2-3病变选用双气旁穴。如病变定位不能确定用双气穴、双气旁穴”。
2.为缓和腰部肌肉紧张或疼痛可用双外陵穴、双大横穴。有学者报告双天枢穴中刺可治疗腰肌疼痛及腰肌劳损。
3.腰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仍有疼痛点,可根据痛点的高度沿气海至关元穴之间的相应高度,在任脉循行线旁开1分许针刺点加针,或选其他痛点加针。
4.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穴均应深刺或中刺。其余备穴及加针点亦应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双外陵穴、双天枢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双大横穴属脾经。脾主肌肉,并可燥湿。气海、关元、气旁、气穴穴均为早期经络范围之腰、骶定位部位。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气旁穴均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
骨性关节炎
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
致。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型;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
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2.膝关节上部疼痛,在延早期经绍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上加针:膝下部不适或疼痛,在延早期经络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下加针。距离可视疼痛部位与下风湿点穴远近选针刺点。
3.多发性骨关节炎加用双大横、上、下风湿点穴。
4.根据疼痛部位、范围可在上、下风湿点周围加针。
5.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6.关节腔内有积液,选刺水分、双水道穴。
7.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炙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用深刺或中刺。滑肉门、外陵、水道穴用中刺。风湿点及周围加针点,用较深的浅刺或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智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穴通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刺胃经滑肉门、外陵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穴及其周围加针点属早期经络范围之膝部定位部位。
踝 部 扭 伤
在xia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脏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若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易导致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临床表现:
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检查可见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足外翻疼痛加重。有骨折时x线可见骨质断裂线。
腹针治疗方法:
踝部扭伤腹针以治疗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被拉长,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导致的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等软组织损伤为其适应症。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应由骨科治疗。
主方:中脘、关元穴,双气穴,健侧商曲、健侧大横穴。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点下点。
配方:
1.根据踝部扭伤疼痛范围。可在下风湿点下点周围加针,加针点不宜远离下风湿点下点穴。
2.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时,可刺水分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健侧大横穴中刺或深刺。健侧商曲、健侧气旁、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各穴中刺。下风湿点下点及周围加针点不同程度浅刺。水分穴选中刺或深刺。
中医称踝部扭伤为伤筋。针刺中脘、关元、大横穴、气穴调补脾、肝、肾之脏气。选刺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疏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下点及加针点均属早期经络范围踝部定位点,以调治局部伤痛。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足因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病程一般5一l0天。时疫感冒多呈流行性,周身酸痛疲乏,恶寒高热,病情较严重。
感冒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冷暖失常之时。冬多属风寒,春多属风热,夏挟暑湿,秋兼燥气:若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或素体偏弱,更易内外相因而发病。风性上扬,善行数变,故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症。流行时疫邪毒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表现: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风,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咽痛等症。流行感冒起病急,寒战高热,周身酸痛乏力,症状较重。体强者侵袭仅于肺卫,以表证为主;年老体弱者外邪易入里,症状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
腹针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原则为宣肺解表,消炎解毒。
主方:中脘、下脘、下脘下、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年老体虚,或迁延不退者,加气海、关元、双气穴。
2.咽喉肿痛在中脘下加针,不宜远离中脘穴。
3.咳嗽加刺左下风湿点。
4.痰多加双大横。
5.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在中脘外上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双上风湿点、气穴选用中刺。病情较重中脘可深刺。气海、关元、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中腚下、中脘外上加针用浅刺。
失 眠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不寐的原因很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无论有邪之实症,或无邪之虚症,主要是因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
失眠可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
临床表现:
入睡艰难,时寐时醒,不同程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抑郁、以及心神不安或烦躁不安等症。
实证:脑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口苦;痰食停滞引起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痰热内扰,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吞酸恶心。
虚证:肾阴不足,因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腰酸梦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多梦易醒,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荣。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实证,肝郁化火加双下风湿点。痰热内扰加双外陵、左大横。
2.虚证,肾阴不足加左商曲、左气穴:心脾两虚加双商曲、双气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致。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过敏性疾病。
要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过敏源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牌、肾虚损,风寒湿乘袭鼻窍而发病。其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发病后迁延,而表现为慢性疗程,经久不愈。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脘上4分旁开2分。
配方:
1.老年,体虚患者加刺气海、关元。
2.反复发作加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中刺或深刺。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4分旁开2分选不同程度浅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