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经筋理论与颈椎病病因、病机、 治疗之间关系的阐述, 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了锋勾针治疗颈椎病取效的机制。 认为锋勾针疗法具有以下作用:分层施治, 直达病所; 通经活络, 引邪外出; 割治解结, 疏通经筋。 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的锋勾针疗法可用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且可启迪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 关键词: 颈椎病;经筋理论; 锋勾针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患病率约为 3.8% ~ 17.6%, 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颈痛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主诉之一,经常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 如何解除颈痛成为了目前临床上的常见话题。 西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其周围软组织的退变密切相关。 引起退变因素可包括属于内源性稳定因素的椎间盘、椎体、 关节与韧带, 也可属于外源性因素的肌肉, 可见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中无 “颈椎病” 这一病名, 根据其临床特点, 颈椎病当属于中医 “项痹” 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项部经筋,与督脉、 手足太阳经和手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 筋络拘急, 气血阻滞不通, 不通则痛。颈椎病导致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的部位与十二经筋偱行基本吻合。以下试从经筋理论与颈椎病病因、 病机及治疗之间的关系来探讨采用锋勾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 1 经筋理论与颈椎病发病机理 十二经筋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的筋肉体系。十二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 完成运动关节和保护关节的功能。《素问·痿论》所言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正为此意。 颈椎的活动除与颈椎关节、 软骨、 椎间盘有关外, 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颈椎旁的软组织, 即经筋。经筋为病,则 “筋出槽,骨错缝”,如 《灵枢·经筋》言“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 从组织结构来看,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远较椎管内组织病变及骨质改变要早。当椎管内的组织病变加剧、 骨质增生严重时, 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将加重, 且易对相邻或相关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和刺激,症状常会反映在体表,表现为痛点、胀痛点,或硬或呈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点。 当颈椎因相关经筋损伤而失去了颈椎的动态平衡后,必然通过经筋的张力增加以维持颈椎保持一定的姿势和运动, 从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而这种代偿却使经筋损伤加剧, 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颈椎受力改变,平衡被打破,进而使颈椎的稳定性遭到破坏而加重症状。由于经筋的发病部位多为所结之处, 即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卡压的部位,故主要表现为麻木、痉挛、疼痛、迟缓无力等神经肌肉症状。根据十二经筋在颈椎的分布情况,可从经筋层面分析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从经筋理论去阐释其发病机理。在临床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 首先可对症处理经筋的特定病灶点,也即 《灵枢·经筋》 言 “以痛为腧”。 病灶点虽小, 但在症状上可表现为大范围的疼痛。解除病灶点则可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故临床上常见痹症运用经筋理论指导针灸或推拿手法,往往比辨经取穴治疗更能直达病所,更有效。 2 经筋理论指导锋勾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 2. 1锋勾针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师氏锋勾针,是参照《灵枢》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的锋针和流传于民间的勾针的结构特点研制改革而发明的新型工具。 锋勾针疗法是指用锋勾针点刺、 勾割或松解穴位及特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针刺疗法。 临床适用于急性、痉挛性或某些慢性疾患所致的局部功能障碍, 或久而不愈的顽固性疼痛。国内不少研究表明, 临床运用锋勾针治疗痹症、 痛证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用于治疗头痛, 肩关节周围炎等。 2.2 经筋理论指导锋勾针治疗颈椎病 2.2.1 分层施治,直达病所 《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肉, 调之分肉; 病在筋, 调之筋”。 锋勾针集毫针与锋针的结构优势于一体,较毫针粗而较锋针细。 临床应用时, 既能像毫针一样,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 对穴位不同深度进行针刺, 弥补了锋针一般只能在浅层点刺的缺陷;亦能像 《灵枢·九针论》 中论及锋针时所云: “主泄热出血”, 对不同层次的病所进行刺络放血, 且更易于控制出血量。同时, 锋勾针还能发挥勾针之优势,对粘连的肌肉组织进行剥离和松解, 直接作用于病灶点,且能减少局部组织的二次损伤。 临床操作勾针需要进行局部麻醉,且手法幅度大, 刺激强, 容易引起局部肌肉纤维的二次损伤, 而锋勾针疗法虽然较毫针之提插捻转刺激量大,操作幅度却较勾针要小, 既能保证应有的刺激量, 又不会对自身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二次损伤, 从而实现分层施治之目的。因此, 锋勾针在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可根据颈椎病的发病部位深浅, 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与刺激强度,以解除经筋损伤给颈椎局部带来的压迫, 从而维持颈椎的稳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