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9|回复: 1

经筋法论治坐骨神经痛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2-3 16: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3 16:12 编辑

    主题词  坐骨神经痛/中医病机  经筋综合消灶疗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发生疼痛为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的发病多与受寒、潮湿、损伤以及感染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为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机械性压迫或粘连所引起。其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病情反复难愈。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疗效不甚理想。笔者根据人体构形动态学与古典“十二经筋图形”形成原理对照研究发现,坐骨神经痛除具上述病因外,还存在广泛的“筋性”致因。尤与足少阳经筋病变关系密切。采用“经筋查灶”及“手法一针刺一拔罐一系列解锁”综合消灶法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简述如下:
       1经筋学说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经筋学说与经脉学说同脉共渊,早在《黄帝内经》的“经脉学说”中就指出:“经与脉并为系”,即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和经脉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由于古典医籍对经筋疗法只提及简朴的诊疗法则,缺少具体诊疗法叙述,加上既往漫长的各个历史阶段,人们只注重于经脉针刺疗法的研究,而对经筋疗法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讨。致使经筋疗法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自90年代以来,笔者在著名经筋疗法专家黄敬伟教授的指导下,对经筋疗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临床研究,我们发现,机体动态活动过程除受外界因素影响与制约外,经筋“超阈限”的牵拉应力线作用于应力点,可以发生经筋损伤的“筋结点”,尔后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的一维向多维化演进最终导致经筋病候的形成。这些经筋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以坐骨神经痛为例,从症状表现而言,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疼痛,与中医的“足太阳经筋病候”基本一致。如《灵枢·经筋》记载:“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下方沿足外侧,结于脚跟,上沿跟腱结于腘,其分支结于腿肚(腓)外,上沿腘内侧,与腘中一支并行,结于臀,向上夹脊旁上项……”,“其主筋病者,有项、背、腰、尻、腘、腓脚皆痛,小趾不用”等,故临床上常以足太阳经筋论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单以足太阳经筋“一维”病变论治,效果却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机体还存在一个“四维相代”问题。即当躯体某一局部处于病态情况下,例如,下肢某一局部疼痛时,因走动之需要机体尽可能地使健康的肢体起增强支撑的代偿作用,以减少疼痛刺激,越种生理现象,现代医学称之为“保持性反射”,中医则以“四维相代”论述。当生理性“四维相代”超阈限代偿时,生理活动会因物理力学作用转化为病理性病变。形成继发性“劳伤”及多经筋并病,即所谓的“多维”病变。根据这个原理,上述足太阳经筋虽有“尻、髀及下肢后侧”的突出症状,貌似单经“一维”病变,其实,在临床上本病病变的病因,常因“四维相代”作用,使足少阳经筋之支筋自髀横结于尻部而引起病变,因足少阳经筋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行股骨外侧,前面结于伏兔上部(股四头肌处),后面结于骶(尻),故其病者,常表现为:“前引髀,后引尻”之突出症状,说明本病既有后腿部的症状表现,也有髀前(下肢股前侧上段)的病症表现,论述了腿前侧,腿后侧的“二维”象病症特点,在临床上对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二维”(足太阳经筋与足少阳经筋)查“灶”,阳性体征全具。这表明坐骨神经痛也是由点(筋结点)到线(坐骨神经)到面(坐骨神经分布区),再由面的一维(足太阳经筋)向多维化(足少阳,足阳明经筋)演进。其中“病标”在足太阳(腿后侧症状),“病本”在足少阳经筋。但在临床上由于“病本”的症太隐弊,为“病标”所掩盖,故一般医者,只将视线投入治标,痛减而病根未除。故疗效不佳。
       2经筋综合消灶疗法对坐骨神经痛的具体应用
        根据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理,我们采用“手触查灶法”和“手法一针刺一拔罐一系列解锁”综合消灶法治疗,效果满意,一般施治l次见效,平均8次治愈,具体方法如下:
       手触查灶法:利用手的技巧,探查“经结点”(出现压痛)及“肌肉硬块”或“条索状物”,查灶时要求耐心细致,其顺序一般按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重点查腰3、4、5椎及能推两旁、梨状肌、股四头肌、腰三角、腹股沟股动脉外侧部等部位。
手法治疗:针对查出的“病灶”进行手法,一般分两步:第一步采用松痉解结法,重点对筋结点、肌痉挛、肌结块、条索状物施行松筋理筋。手法包括按揉法、推拿法、弹拨法、持顺法等。第二步采用经穴手法:分指点、肘点法,重点对腰3、4、5夹脊穴,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绝骨、昆仑、阿是穴等,手法由轻到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针刺疗法:经筋针刺法一般不留针,但要求针达病灶,对筋结点一般采用“一孔多针法”(即进针后往不同的方向行针3~4次)对条索状物采用“分刺法”(刺分肉之间)“关刺法”(直刺左右尽筋上),同时可以配合经脉穴位,其穴位可参照手法穴位。
拔罐疗法:分病灶点拔罐和循经拔罐两种,循经拔罐以足少阳经筋路线为主,因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在足三阳经筋中起到枢转平衡作用,故少阳经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具有独特疗效。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手法一针刺一拔罐疗法,我们称之为“三联疗法”,三者缺一不可。一般2天施治1次,6次为一疗程。在治疗期间忌食酸笋、空心菜、鲤鱼等食物。
      典型病例:李某,女,24岁,某小学代课老师。自诉左侧腰腿窜痛6月余。患者6个多月前因在一次篮球赛中扭伤腰腿部,尔后出现腰腿放射性窜痛,行走困难,夜间疼痛加剧,不能入眠,曾在当地医院服药及理疗等效果不佳。1992年10月我们下乡行医时,前来就诊。检查:直腿抬高右12cm,左75cm,手触查灶:梨状肌、股四头肌、腰三角等处明显压痛,梨状肌表面有条索状物。拟诊为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继发),用上法施治1次痛减,连治4次痊愈,至今未见复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3 01:07 , Processed in 0.28686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