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43|回复: 1

大腹全息八卦疗法治疗疑难眼病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4-12-3 16: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3 16:17 编辑

       [ ] 介绍沈凤仁医生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辨治眼病的理论要点及病案分析。应用大腹全息治疗法,定位取穴准确、掌握理论核心、精晓八卦卦性是重要前提,再结合五轮、五脏、五行子母补泻等学说,将其综合运用是治疗疑难眼病的理论基础。并对用此理论治疗的3则疑难眼病进行了临床实例分析。
       [关键词] 腹针;八卦疗法;疑难病,;名医经验
        腹针疗法是由薄智云教授首倡的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其取穴施针主要以腹部的穴位为主,因其简便、易行、适应证广,受到当今针灸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治疗手段的理论探讨,薄教授提出神阙布气学说,认为腹针系统建立于原始胚胎气血输布系统,神阙是人体先天经络的遗迹,也指出了腹针与全息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沈凤仁医生受此启发提出了大腹全息理论,并将其与脐部八卦方位相结合,在临床中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疗效确切,尤其对难治性眼病的治疗可起到意想不到之效果。现将其理论意义探讨如下,并附3则病案以深入剖析其临床价值。
       1 依据大腹全息图整体定位,取穴精准是关键
       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全息律,即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都与特定的整体部位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每一位区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都是整体的缩影。所谓大腹全息,即将整体的信息通过腹部来呈现。其全息图涵盖全腹部,上起于鸠尾穴,下至曲骨穴,是人体的缩影,相当于头顶百会到足踝部位,其中双手交叉,双足交叉,便于临床全息对应取穴。如耳鸣取耳的位置,踝扭伤取曲骨(相当于全息“踝”的位置),往往即刻起效。全息疗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取穴精准,上腹部定位以中脘为中心,下腹部定位以关元为中心。中脘为鸠尾与脐连线的中点,关元为脐下3寸,准确衡量二者的位置是施针的首要前提。
       2 局部施针以作用于整体,核心穴位必取
       临证中除全息对应取穴外,更要重视局部的处理,即在气血调控聚集之处施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的作用,所以无论何种疾病,核心穴位“中脘”必取之。中脘,属八卦中“离”位,五脏对应心、脑,五行属火。沈老认为中脘是腹脑、心脑,是后天神经经络信息网络调控中心。临床针刺中脘多用阴阳针法,即中脘向下刺,“腹人中”(中脘上3分)向上刺,意在升清阳、降浊阴、醒神开窍,以局部带动整体,发挥“君主之官”的作用。
       3 依据脐部八卦方位定针刺方向,卦性穴性要了然
       将脐部八卦的卦性及方位应用在大腹全息理论中,使针刺的方向有了重要意义。八卦原意是应用8个符号来代表不同的方向、节气。因为八卦与五行、五行与人体脏腑有对应的医学联系,我们将人体脐部看作一个后天八卦图。以脐蕊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扩散形成八卦的方位,并通过八卦方位找出相应的疾病对应关系,然后进行治疗。例如八卦中艮楁代表山、镇,寓意止、散,对于眼底出血及疼痛性质疾病即可取脐针艮的方向。所以应用大腹全息理论治疗时一定要懂得穴性和卦性,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一法在手以应万变。
       4 灵活应用五轮学说及五脏子母补泻理论治疗眼病
       五轮是指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和水轮(瞳神),分别对应脾、心、肺、肝、肾五脏。五轮分属五脏,五脏有病必表现于五轮。即五轮部位若出现病变,则相应的五脏也必然有病。沈老治疗眼病时首先应用五轮定病变脏腑,再结合五脏子母补泻理论配穴,依据八卦卦性定针刺方向,配合凝神调针的手法,对诸多难治性眼病如黄斑病变、视网膜病变及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青光眼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在针刺即刻就觉得眼睛清亮,痛苦减轻。
       5 典型病案
       (1)球结膜水肿
       患者,男,60岁,于2009年5月12日就诊。主诉:右眼接近外眼角处球结膜充血并水肿2周,伴有瘙痒疼痛及异物感,少量流泪。就诊前曾外用消炎类滴眼液,无明显效果。
       取穴及针刺方向:中脘(直刺)、中脘上3分(针尖向上平刺)、双侧石关(直刺)、下脘(直刺)。脐针:兑位和艮位,两针相交;双天枢(左侧天枢针尖向上,右侧天枢针尖向下);气海(针尖向上)、关元(针尖向下),二者相交。留针20 min后调针5 min起针。
       针具及手法:脐以上用长25 mm毫针,脐以下用40 mm毫针。以平补平泻法调针,重点调中脘上3分处的针,保持针尖方向向上。调针过程中,嘱患者放松心情,摒除杂念,体会眼睛的变化;医者也要凝神于手下,捻转均匀。
       治疗1次后,患者右眼瘙痒疼痛感明显减轻,结膜充血水肿变化不明显。每周治疗1次,连续5次之后患处充血水肿基本消失,眼睛如常。
       按语:中脘是大腹全息的核心穴位,相当于口的位置,八卦中属离位,五脏对应心、脑;中脘上3分相当于“人中”,即“腹人中”,针尖向上平刺意在醒神开窍,以司“君主之官”之职。沈老治疗眼病,必刺中脘。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居于中焦,受气取汁,在卦为离,属心火,是腹针最重要穴位之一。沈老认为中脘具有降浊、泻火、祛瘀、化痰、散结等功效,配合“腹人中”,可起到升清降浊、祛瘀生新的作用。“腹人中”亦即“水沟穴”,对头面、五官部水肿有利水消肿的功效,治球结膜水肿必取之。双石关相当于全息图中第3颈椎,供养眼部气血的血管、神经在此分布密集,所以石关也是治疗眼病常用穴位。天枢位于中腹部,承上启下,针刺方向为左升右降。此源于八卦图中,左为脾,主升清;右为胃,主降浊。如此配合,可以更好地调畅气机,斡旋中焦气血运行。
        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病位在白睛,五轮属气轮,五色属白,五脏属肺,五行属金,八卦对应兑位。兑楃代表湖泽,又肺通膀胱有利水作用(即提壶揭盖);配艮楁指地上突出的高山,代表山。兑艮楃楁两卦相搭,阳土生阴金,取山泽通气之意,使气通、血行、水流、痰化、湿去。
       (2)单眼上睑下垂
       患者,男,42岁,于2009年7月14日就诊。左侧上眼睑下垂1个月,眼睑抬举无力,严重影响视物,右眼正常,无其他伴随症状。先后于各大综合医院检查排除重症肌无力、动眼神经麻痹等神经系统疾病,未明确诊断,予服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等,疗效不显。经人介绍来门诊寻求治疗。
       取穴及针刺方向:中脘、中脘上3分、下脘、水分、双天枢、气海、关元。针刺方向如上所述,水分针尖向上。脐针:坤位、巽位。留针20 min后调针5 min起针。
        针具同前,手法先予平补平泻,再施以捻转补法。重点调中脘上3分针,针尖向上。嘱患者在调针的过程中努力睁眼。
        每周治疗1次,3次后眼睑上抬明显有力,6次后基本痊愈,眼睁闭如常。
        按语:本例病案西医未明确诊断,患者起病前也没有明显诱因,除了单侧眼睑上抬无力外无其他伴随症状。沈老取穴依据五脏五轮学说及后天八卦定位进行治疗。眼睑为肉轮,在五脏属脾,五行属土。沈老认为此病属脾土阳气不足所致,故脐针取脾土所居之坤卦位椺,同时“腹人中”针尖向上取离位楀,意在益心火以助脾阳。此为五行相生、火生土之意,虚则补其母。水分相当于体针中至阳穴,针尖向上仍取离位,属火,助阳,故具有补心阳、升阳气的作的功效。巽椼,代表风,针刺神阙巽位有息风功效,西医中有关血管神经方面的疾病多取之。治疗时要求患者努力睁眼以医患互动,会使疗效倍增。
       (3)眼底出血
       患者,女,62岁,于2009年10月24日就诊。因服用阿司匹林导致右眼眼底出血1天,自觉右侧眼前鲜红色絮状物,呈团片状,视物模糊,无疼痛等其他不适。平素患有严重失眠症及高血压病。
       取穴及针刺方向:中脘(针尖向下刺)、中脘上3分(针尖向上)、双侧石关(直刺)、下脘(直刺)、双天枢(左升右降),气海(针尖向上)、关元(针尖向下),二者相交。脐针:离位、坎位、艮位,离位与坎位两针相交。留针20 min后调针5 min。
针具同前,平补平泻手法。调针过程中,嘱患者旋转眼球,体会眼前变化,并心中施以意念使瘀血散开,出血停止。
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眼前团片状红影逐渐变淡,边界缩小,眼睛变亮。连续治疗3次之后,其眼前絮状物完全消失,并且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6: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3 16:18 编辑

      按语:因各种原因导致眼底出血或其他眼底病变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应用大腹全息八卦疗法治疗本病无论即刻效应还是远期疗效均较好。沈老认为,眼底出血无论由实火、阳火还是虚火、阴火,皆因灼伤脉络所致。高血压所致眼底出血乃是龙雷之火,肝胆之火。对于高血压或者眼压增高的患者,中脘针刺的方向一定要向下,并且“腹人中”的针要与中脘针相搭,否则容易导致血压或眼压增高,出现不良后果。对于眼底出血,艮位的针很重要。艮楁代表山、镇,寓意止、散,可使出血停止,瘀血散开。离位楀与坎位椾分别代表火、水,离位针向上刺,坎位针向下刺,二者相搭使肾水上济心火,心火下温肾水,从而水火相济,引火归元,调整阴阳,并通过滋水涵木可抑制肝胆之火,对于老年失眠患者也有较好疗效。调针时,患者与医生的互动很重要,两者同时凝神静心,对于针灸疗效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腹部是传统针灸穴位的密集区,腹针的基本穴位又位于传统经穴之上,所以腹针的配穴方式既不是所谓的全息式的拟人取穴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经穴的取穴方式,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腹部布针犹如布阵,上中下腹部又可代表上中下三焦,各区域的针可调畅三焦气机,沟通气血运行。实践证明,大腹全息结合八卦定向、五脏五轮定位、五行子母补泻配穴,临证疗效显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3:21 , Processed in 0.31360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