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6 15:54 编辑
[摘要]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 20 例以别嘌呤醇和痛舒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 40 例,在此基础上予针灸加放血,取穴隐白、昆仑、太溪、阿是穴等,疗程均为 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急性期患者主要关节症状疗效,血尿酸变化、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在降低血尿酸、改善急性期患者主要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及疗效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结论 针药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并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疗法;针灸加放血;痛舒胶囊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红肿疼痛、屈伸 不利,关节畸形为特点的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还缺乏对因治疗和根治措施.由于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致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可导致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则多转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严重者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治疗用激素和秋水仙碱能够控制症状,但因其毒副反应重,在临床应用有较大局限性.采用针灸配合放血疗法能够迅速的消除其急性关节炎症状,并能有效地降低复发,获得好较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自中医科门诊及住院部,共 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0 例,男 36 例,女 4 例;年龄35~75 岁,平均 (50.46±15.12) 岁;病程 5~21a,平均(13.26±8.13)a.对照组 20 例,男 16例,女 4 例;年龄 38~76 岁,平均(52.37±14.06) 岁;病程 5 ~20 a,平均(12.50 ±7.28)a.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中本病的诊断标准。 1.3 症状体征分级标准 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按无、轻、中、重记0~4 分;关节活动度按无、中度受限、明显受限、活动功能丧失记 0~4 分.积分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 为:积分=(治疗前积分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别嘌呤醇0.1 g 每天口服 2 次,痛舒胶囊,每天 3 次.每次 4 颗,饭后半小时口服,1 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放血疗法,主穴取疼痛关节侧太溪、昆仑、隐白、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阿是穴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或端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30 mm×40 mm 毫针快速进针,阿是穴用毫针以30° 角向疼痛中心围刺,以 3~4 根针为宜,针刺穴位使之得气,即酸、麻、胀、痛,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 1 次,1 次为一疗程. 痛点放血:针灸治疗完毕后,拔针,用医用三棱针,常规皮肤及针具消毒,在围刺中心肿痛点,快速进出针,自然放血 1~5 min,后用无菌棉球和低敏透气贴贴敷针孔处,嘱患者放血部位24 h 不沾水,24 h 后摘掉棉球和透气贴.肿痛点放血隔日 1 次. 两组观察期间避免高嘌呤饮食及其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药物,疗程均为 2 周. 1.5 统计学方法 计算资料治疗前比较用成对 t 检验,组间比较用两样本 t 检验,等级资料用 Ridit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有关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临床治愈:血尿酸恢复正常,关节肿胀消退,活动功能正常,痛风结节消失.各项症状体征积分均只有 0~1 分.显效:痛风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达正常水平或已经大范围下降,关节肿胀未恢复正常但已经大部分消退,关节活动功能尚有一定程度障碍,痛风结节明显减小但尚未完全消退.症状体征积分下降≥2/3.有效:介于显效与无效之间,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症状体征积分介于显效与无效之间.无效:病情无变化或反而加重,症状体征积分下降<1/3. 2.2 安全性评价标准 1 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 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 级:因不良反应中止实验.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 22 例,显效 10 例,有效 6 例,无效 2 例 , 治 愈 率 为 55.5% , 总 有 效 率 为95.0%.对照组治愈 7 例,显效 6 例,有效 4 例,无 效 3 例 ,治 愈 率 为 35.5% , 总 有 效 率 为85.0%.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积分、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5 两组血尿酸值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尿酸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尿酸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 2.6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 2 例,出现晕针 2 例,安全级别为 3 级,经对症处理后可继续治疗.对照组者出现胃脘不适 2 例,安全级别为 3 级,经对症处理后可继续给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