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42|回复: 1

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发表于 2014-12-8 16: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8 16:42 编辑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文解字》中说:“筋,肉之力也;腱,筋之本,附着于骨。”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可见,经筋为病,影响甚广,故经筋理论对于临床也极具指导意义,应传承、发扬。
   《灵枢》经筋理论及现代认识
       经筋一词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其中系统论述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十二经筋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或进入胸腹腔内。十二经筋的循行与其同名经脉的循行分布基本一致:手六筋循行分布于人体的上半身,足六筋循行分布于人体的下肢、躯干及头面;手足三阳筋循行于外,手足三阴筋循行于内;手足三阳筋都到达头目,手三阴筋到胸膈,足三阴筋到阴部。正如张介宾在《类经》所说:“凡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与经脉不同之处在于,经筋没有络属脏腑,故经筋仅以手足阴阳命名,未加脏腑。
       关于经筋的病候特点,《灵枢·经筋》篇记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也提到:“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可见,经筋为病主要有筋急、筋纵两端,而主要涉及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筋急,主要表现为筋肉组织拘急、痉挛、强直、引掣、扭转等。比如“:足太阳之筋……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阳之筋……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筋纵,主要表现为筋肉组织弛纵不收和肢体痿废不用 2 方面,临床可见眼睑下垂、口角歪斜、肢体瘫痪,阳痿等。比如:“足阳明之筋……其病……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而“足少阳之筋……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的病变。
       在《灵枢·经筋》篇关于每一经筋的治疗中均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一句,可见此法即为经筋病的根本治疗原则。杨继州《针灸大成》曰:“火针,一名燔针”,“火针即焠刺,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张介宾《类经》曰:“燔针,烧针也。劫刺,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可见“燔针”“火针”“焠刺”实为一种刺法,主要用于逐寒邪,治疗筋寒转筋之病症,正如《灵枢·经筋》所述“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关于针法,在《灵枢·官针》一篇中,亦有“报刺”“恢刺”“齐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等阐述,均为今日针灸临床中常用之有效针刺法。至于“以知为数”,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到“以知为数,所以惟知病差为针度数……量其病差为数也。”张介宾则认为“以知为数,知其气至为度也。”二者阐述虽有异,但在针灸临床上均有指导价值,也是现代针灸科研中量化刺激标准之雏形。对于“以痛为输”,历代医家的认识基本统一,即在疼痛或阳性反应的位置施针治疗。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筋》中云:“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张介宾认为“以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正如《灵枢·经筋》中“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等相关阐述,即“经筋所过,病之所及”,也反映出经筋病局部选穴的治疗特点。另外,如足厥阴经筋之病“阴器不用……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主要是通过针药通行肾水,以治厥阴之气。足阳明经筋之病“卒口僻”,则“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敢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主要采用膏熨、导引、食疗、按摩等综合疗法,以舒筋活血,使弛纵之筋得复。对于足少阴经筋之病在内,针所不及者,则提出“在内者熨引饮药”,通过熨贴、导引及服用汤药的方法来        舒筋养血,气血充则筋复柔。
       关于经筋的实质,现代有多种认识。刘乃刚等认为经筋实际上既包括了其结构基础———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又包括了其效应基础———神经系统,是包含二者在内的、能够完成人体运动功能的综合体。其病变也就包括了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本身的病变;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以及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本身的病变刺激、压迫其间穿行的周围神经,产生的周围神经病变。刘涛等通过对经筋的循行、病症和治疗 3 方面进行论述,认为经筋包括肌腱和韧带在内,而古时解剖学尚不成熟,不能将“腱”与神经清楚的分开,故对于 2 种说法应在临床上加以具体分析,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对,不应将二者对立。吴焕淦等通过经筋的循行、病症并结合现代解剖学和神经传导知识,认为经筋不仅与周围神经有关,而且与颅神经和植物神经也有关。秦玉革通过解剖、定位、症状、临床验证及五行理论的对比分析,否定了后人对经筋的错误认识,论证了《内经》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这一概念的澄清与回归,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及中西医结合,还是科研、临床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古籍的学习与研究应抱着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从多角度、多学科来阐述,从而更有实际意义的指导于临床诊疗,提高疗效。
    在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素问·痿论篇》认为经筋的主要作用为“主束骨而利机关”,另外还有“诸筋者,皆属于节”“骨正筋柔”等描述。李建强等运用经筋辨证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颈椎病,先从病变经筋的远端进行针刺,得气后要求患者作颈部运动,对疼痛和压痛的部位分辨所属经筋,再从相应的经筋循找穴位治疗,认为要比辨经取穴治疗更能直达病所,得气显著,总有效率 100%。宋丰军运用经筋排刺治疗中风后肩痛,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确定所属经筋施治,又利用排刺所产生的叠加效应进行治疗,总有效率 96.2%。王环仁等运用针刺加 TDP配合经筋弹拨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 100%。梁树勇以“以痛为俞”立论,运用经筋挑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总有效率 89.3%,认为挑刺经筋系统的痛性筋结点,解除筋结点的紧张状态,恢复了经筋系统的平衡状态,即可治愈大范围的疼痛,起到“以点治面”的治疗效果,相对于经络辨证针对性更强。袁承龙运用经筋排刺法配合 TDP 照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总有效率 96.7%。顾宜宜等选取膝关节周围经筋病灶点,运用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总有效率 93.3%。韦英才等从足三阳经筋论治,运用“燔针劫刺”配合经筋手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认为可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降低关节内压,从而缓解疼痛,总有效率 94.6%。雷教育等运用经筋刺络法结合手法理筋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认为手法理筋可以有效地纠正小关节错缝,解除筋脉痉挛,经筋刺络法可改善颈部微循环血量,扩张椎动脉,从而有效地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况,总有效率93.33%。张必萌持以“病在筋,调在筋”为治则,运用齐刺法治疗网球肘,总有效率 94.40%。韦英才采用松筋解结手法、经筋针刺法加拔罐等三联疗法,从“骨病治筋”论治髌骨软化症,总有效率 92.00%。盛国滨等根据“以痛为俞”以及解剖学中相关肌肉的功能综合考虑施针,运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总有效率 96.70%。廖红采用经筋理复法从手阳明、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阳 4 经筋于颈肩部的循行路线治疗落枕,总有效率 100%。贾宁等以筋结点施泻法治疗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总有效率 92.30%。张泽斌等循足三阴、三阳经筋检取结筋病灶点,采用长圆针辨证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总有效率 100%。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袁承龙运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电针推拿治疗桡神经麻痹,总有效率 95.0%。王德斌运用经筋刺法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瘫,总有效95.3%,认为经筋透刺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产物的清除,使局部水肿、炎症吸收消退,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韦英才等认为足三阳经筋的生理功能和循行走向与坐骨神经、股神经和腓神经关系密切,以经筋手法结合经筋针刺与拔罐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 90.6%。石学慧等以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为治疗组,以常规康复治疗为对照组,通过踝关节主动及被动背屈、外展活动度、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崔新华等采用经筋透刺并刺络拔罐治疗周围面神经麻痹,治愈率 89.58%。谭涛等以经筋刺法和理筋手法治疗为治疗组,以传统针刺和药物治疗为对照组。观察 2 组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及患者治疗前后肌电 F 波波幅、时限及阈值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前肌电 F 波均表现为波幅高、时限长、阈值低,2 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波幅下降(P<0.01)、时限缩短(P<0.001),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且治疗组 F 波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治疗后阈值均有提高(P<0.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O.05)。表明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通过降低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肌电 F 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黄锦军等采用松筋解结手法、经筋针刺法加拔罐综合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为 100%),优于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70%),认为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头皮及皮下感受结构接受刺激,通过神经的调整作用,使脑血管紧张度降低,血流量及供氧量增加,筋肉松解,痼结消散,通脉止痛。盛国滨等以经筋针刺加电针组,常规针刺组,观察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显示经筋治疗组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筋治疗组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
在其他疾病的应用


818

主题

809

回帖

403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0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6: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素谢根据触诊经筋结合四诊,辨证治疗痛经,取得较好疗效。李江舟等认为乳腺与胸大肌及其筋膜在解剖学上有密切的关系,胸大肌的异常痉挛,必然会引起乳腺筋膜的痉挛。天宗次在肩背部,正当冈下窝中,是手少阳经筋、手足太阳经筋的交会穴,也正是胸大肌与肩部诸肌易于劳损之处。故采用长圆针解结天宗次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为 100%,从而为其他乳腺病的治疗开辟了思路。陈锦宏以“理筋查灶,以灶为腧”为依据,采用经筋疗法针刺治疗牙痛患者,取得了极佳疗效。梁沛华等认为Ⅲ型前列腺炎所表现出的盆腔疼痛综合征与经筋损伤密切相关,根据“经筋痹阻”的病机选药,研究结果显示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周俊亮根据文献记载与现代研究认为重症肌无力亦属经筋病范畴,可从经筋论治。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经筋为病涉及骨骼、肌肉、筋膜、神经等组织,关系到针灸科、骨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值得我们在深度发掘古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研究更全面的认识经络系统,承古而不泥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并有待解决。比如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所涉及的相关报道多为临床经验总结或疗效观察,有关经筋针刺的机理涉及甚少,尤其缺乏动物实验的研究,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描述。在临床观察报道中没有统一的诊断、纳入以及疗效评价机制,对于样本量的确定缺乏描述,缺乏所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的可信度及推广性不够,在循证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证据的来源与评价则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今后有关经筋病的科研设计与临床研究,应继续加以完善,以便更好的指导针灸临床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2 10:00 , Processed in 0.77321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