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细语凝香 于 2014-12-15 16:25 编辑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其中大约有5%的患者能够找到引起血压增高的原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约95%的患者发病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并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眼针疗法被逐渐普及和推广,笔者在临床上应用眼针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病例均来自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相关入选标准。年龄最小46岁,最大69岁;病程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10年。 根据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高血压的定义,在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2)年龄在18~75岁之间;(3)除外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眼针取穴以《中华眼针》为标准,取双侧上焦区、肝区。采用0.5寸不锈钢毫针。具体操作:常规消毒,以左手指按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在距眼眶2mm处眼睑相应穴位处,按取穴顺序在经区界限内沿皮横刺进针,不用手法,留针30min,起针时右手拇食二指缓缓拔出1/2,停几秒钟慢慢退出,用干棉球紧压针孔以防出血。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均治疗2个疗程,有基础病的,进行常规治疗。除此以外,治疗期间均不接受其他药物治疗。 结 果 显 示,观 察组 愈 显 率 为70.0%,总有效率为93.3%,具有显著的疗效。 祖国中医学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而将之列入“头痛”、“眩晕”、“耳鸣”等范畴,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范了常见中医病名的定义将高血压的中医病名对应为“风眩”。《内经》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肝厥头痛必多眩晕”。高血压病以眩晕、头痛为主症,以血压升高为标志,其发病首责之于肝,其发病机制责之于五脏气血阴阳失衡,脏腑间协调平衡关系破坏,导致风、火、痰、瘀、虚的复杂病理变化。 眼针疗法是在眼眶周围进行针刺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是全国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根据《正治准绳》所载华佗论述,观察眼白睛脉络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了眼白睛脉络变化与疾病之间的规律,结合眼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及后天八卦,在国内针灸临床首创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笔者感到眼针疗法的即时效应甚为突出,每每效如桴鼓, 眼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尤其对收缩压更为敏感,舒张压降至正常范围则相对要缓慢。此类患者的肝区及上焦区的白睛上,络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临床上当细细查验,切勿忽视。眼针针感较强,一般都为酸麻或酸重感,在操作时,应该注意把握针刺深度及针尖方向,以防出现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