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综合症(FS)是一种以全身多处肌肉疼痛及发僵为主,伴有疲乏无力等多种其他症状的非关节性风湿病。纤维肌痛综合症病因不清,病理不明,故目前治疗上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只是使用抗抑郁药和消炎镇痛药,笔者采用浮针结合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病例均为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纤维肌痛综合症患者,年龄22岁一51岁,病程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9年。 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照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的诊断标准: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包括身体的左、右侧,腰的上、下部及中轴(颈椎或前胸或胸椎或下背部)同时疼痛。②压痛点:以拇指按压,压力为4kg, 18个压痛点中至少有11个疼痛。这18个((9对)压痛点部位分别是:枕骨下肌肉附着处,斜方肌上缘中点,第5至第7颈椎横突间隙的前面,冈上肌起始部、肩胛棘上方近内侧缘,肱骨外上髁远端2cm处,第二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外侧上缘、臀外上象限、臀肌前皱褶处,大粗隆后方,膝内侧脂肪垫关节褶皱线的近侧。 同时满足上述2个条件者可诊断为FS. 方法:用浮针结合走罐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选用长40mm,粗0. 6mm的一次性浮针,选取肩井穴(双)、环跳穴(双)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后,右手持针正对痛点呈15-20°快速刺入,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右手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放倒针身,再运针,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35mm之间,以拇指或中指为支点手握针座,使针尖作扇形运动的扫散动作,扫散时间一般为2min,次数为200次左右。若扫散后痉痛依旧存在,可再选更靠近痛点的进针点,重新进针,进针完毕,抽出针芯,用创可贴贴附于外露的软管套,以固定留下皮下的软套管,防止感染。留针时间一般为24h,隔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若一疗程未愈,休息2天再进行大一序程,最多2个序程。第2天再取出浮针后,选用中号玻璃火罐沿膀肤经的第1侧线(即脊柱旁开1.5寸),从大抒到白环俞,施以缓慢柔和的走罐,以皮肤潮红、充血,病人耐受为度,背部左右两侧均做,每次10分钟,隔天1次,6次为一序程,共2个疗程。 纤维肌痛综合征属于中医学“肌痹”的范畴,其成因如《类证治裁·痹症》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膝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由此可见,该病的内因是人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因是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肌肉、筋络,留滞不去,使气血痹阻,日久则耗损阳气,阳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脉,使血脉凝滞,不通则痛而发病。针对其成因,制订治疗上以通则不痛,祛邪外出为治则,以祛风除湿、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为治法,达到“邪去则正自安”的目的。 浮针疗法是应用一次性的浮针为治疗工具,在局限性病痛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其针刺时不象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肉层,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象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名“浮针疗法”。浮针刺入的部位是结缔组织,现有大量的资料表明:结缔组织是一种能将生物电信号传送到身体各部分的半导体通讯网络。而浮针的镇痛是通过循经感传和引徕效应与趋病性循行来实现的,因浮针的扫散动作可以扩大治疗面积,其感传路线实际上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带,有中心部和边缘区之分,中心部范围较细,约2^-5mm,针感稍弱而模糊,这恰好应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疼痛面积广,病位较浅,多在肌肉附着处的特点。浮针镇痛既保留了传统针灸镇痛疗效持久,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针灸镇痛治疗次数多、针灸穴位多,易引起弯针、断针、滞针的缺点,且见效更快捷,复发率更低。穴位中肩井与环跳同属足少阳经,均为背部俞穴,肩井位于背部的 顶端,环跳则位于背部的下瑞,两者共用,可使背部的气血运行首尾呼应,共奏行气活血、舒筋通络之效。 走罐疗法的治病机制是通过机械负压刺激、温热作用,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机体功能,消除病理因素,达到治病目的。它具有使机体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从而能调节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供给,提高免疫力,调节肌肉功能,缓解机体疼痛的作用。由于走罐动作轻巧,力度适中,既不会损伤皮肤,也不会留下瘫痕或伤口感染,使患者疼痛缓解,感觉舒适。而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因它与肾经有属络和表里关系,太阳之经外连督脉,得肾元阳之资助,督脉阳气之扶持,故太阳为六阳中阳气最旺之经,且古医家有“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之说,且本病的病位在肌表,多好发于背部,易耗损阳气,故治疗时选取阳气最盛,循行于背部,其病主表的足太阳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