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4-12-27 16:51 编辑
视 疲劳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 心理) 因素相互交炽的综合征,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的范畴。随着青少年近视、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 VDT) 患者人群的增加,该病越来越引起眼科医生的注意。患者的常见症状有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眼及眶周疼痛等眼部症状,也常伴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多年来,我科经过系统的临床观察发现,眼针疗法在治疗视疲劳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在我院眼科门诊治疗的视疲劳患者年龄 15 ~ 35 岁 15 例,35 ~ 55 岁 33 例,55 ~ 75岁 12 例; 病程 7d ~10 年。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眼科学》中有关视疲劳的诊断依据。①久视后有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眼眶胀痛、眼睑沉重、眼干涩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②有屈光不正或老视。③全身兼有不同程度头痛、失眠、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方法:眼针疗法: 取肝、心、肾等穴区,配合承泣、风池、百会,针刺,1 次/d。以 14d 为 1 个疗程,治疗 1 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31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 现代医学认为,视疲劳并非独立的眼病,是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功能性因素以及精神因素造成的征候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通常以患者自觉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一般采用对症治疗。西医主要治疗方法是去除诱因、注意休息、口服维生素、眼局部滴用人工泪液等。此次我们用复方硫酸软骨素滴眼液作为对照组治疗视疲劳发现其有效率 71. 67%,说明该药在治疗视疲劳方面确有一定疗效。 视疲劳中医称之为“肝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 “读书、博弈,过度而伤目者,为肝劳。”中医学认为,眼之所以能视万物,辨五色,必须依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行灌注,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肝血畅旺,肝气条达时,肾脏所藏五脏六腑之精气,就能借助脾肺之气的转输和运化,循经络上注于眼,在心神的支配下,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如《灵枢·大惑论》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是指眼的视觉功能。可见,正常的视觉功能离不开脏腑所受藏化生之精、气、血、津液的濡养以及神的主宰。若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上注于目,就会引起视功能障碍。所以,视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瘀滞为基础,而过用目力、劳心伤神则是其发病诱因。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针刺相应经穴,可使针感“气至病所”,激发经气,通过通经作用,改善气血运行障碍,达到气血调和,通经开窍的目的。 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全国名医彭静山教授,根据八廓来源于八卦的原理,用后天八卦将眼睛分为八个区,每区代表一个卦位,再配以脏腑,又根据各区内白睛上的脉络变化,用以观眼识病,并在此基础上发明的。笔者采用眼针治疗视疲劳,收效良好。根据脏腑辨证理论,肝、心、肾等穴区可以调节各脏腑经络气血,达到了补益肝肾,填精益髓的目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胃经之承泣以益气养血。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之会穴,有通经活络、祛风明目的作用。百会引领精气上行,滋养目络。各穴共奏调补肝肾、开通玄府的功效,使气血通畅,目得所养,目明而充沛,因此发挥视觉的正常生理功能,消除眼疲劳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