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89|回复: 2

医生接诊技巧

[复制链接]

80

主题

7

回帖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8
发表于 2015-1-3 18: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预见到,总有一天,病人不单会挑医生的治病本领,还要挑医生的态度。不但要治好病,而且要求看病过程中心情愉快。]
  这个题目有点不好讲,单是题目本身,就曾几经变动。先是叫“接诊技巧”,后改为“接诊艺术”、“接诊态度”,最后才定为现名。改名的过程,反映了想从注重外在表现,到强调内涵的考虑过程。
  为什么要讲“接诊”
  一是由于疾病谱的改变,对当前多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心理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二是人们已经不仅满足于能看上病,看好病,而且希望医生有很好的人品,能关心他、同情他、帮助他。医生留给病人的“首次印象”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要重视接诊的原因。
  近来在提倡病人选医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当然,实际做起来也有难处。不少病人家属反映:仅凭张挂医生照片、简介,并无多少参考价值。医生的名声是干出来的,由病家口耳相传,逐渐广为人知。医生不同于演员,不能靠炒作,只能靠实际成绩。医生适当地“包装”自己也无可厚非,但必须有明确的原则性,即是为了病人,不能像江湖游医故弄玄虚骗取信任。
  但我们有些医生却走了另一极端,总以为,我只要给你看病就是啦,其他都是不值得计较的事。这反映出他对医学的社会性没有很好地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允许病人挑选医生,医生内部也会形成竞争机制,所以医生要更好地展示自己。
  医生接诊病人的基础靠什么?有人说要有高尚的医德,但是离开技术孤立地说医德我觉得也不行。因为如果没有技术,医德只是一种愿望,很难发挥实际作用。接诊应该是医生品德和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的高度浓缩结果,所谓“厚积薄发”。很难对不同风格的接诊评定优劣对错,关键在于病人对它的感受。
  还需要说明的是,接诊不仅是医生个人的事,与医院的总体氛围紧密相关。例如,为什么不少病人到医院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能不能使他们一进医院就有人关心照顾,或至少是感到有人关怀,可以安安心心地看病呢?要做到这点,整个医院都得做大量工作。
  医院应“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话是很对的,问题是做到没有?特别是大医院,分科细,对专科医生的科研提高很有好处,但对培养住院医师就不大有利,对病人就更是麻烦。得先弄清自己得的是哪科的病,否则连号也不知怎么挂。发烧待查,哪科都不愿收,如果同时患了涉及两科以上的疾病,那就哪科都不愿收。我做大内科主任时,曾提出各小科应准备15%病床收分科不明病人,当时一位教授认为还不够,但小科主任们都不肯接受。专科医院也分出三级科甚至四级科。比如儿童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是否也有这种情况?
  除了上述“横向分科”外,还有没有“纵向分科”呢?比如急诊科室。如果请你出诊,一看不是急症,你会不高兴吗?如果出诊碰到你不感兴趣的病,你会怎么对待?
  对这类情况,不能说医生毫无道理。但恐怕只有站在病人和家属立场上,将心比心地想想,医生才能心平气和。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
  通常流行的提法是“为病人服务”、“待病人如亲人”,实际上不少医生并不赞成这种提法,认为它带着太多的感情色彩,反而淡化了职责问题。那种关系,在战争时期是对的,而现在公众已经在讨论,病人是否是消费者。病人及家属对医护人员既有信任的一面,又有戒备的一面。即使医生想对病人如亲人,对方还未必接受呢。
  医生应该带着深厚的感情,千方百计地为病人治病,但心里应明白,医患之间首先是一种契约关系、合同关系或法律关系。一旦医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发生了差错事故,医院可以对他批评处分,执法部门也可以追究他的法律责任。医生的职责,既应自觉遵守,同时又带着强制性。客观上,医患之间就是这种关系。而医务工作又需要在工作中倾注感情,使病人感到温暖。这就是医生和病人的基本关系。医务人员势必兼顾这两方面,才能做好工作。特别困难的是急诊科室,病人来得突然,病情变化快,应该力求兼顾,适当解释,争取得到病人理解。
  仪表风度也能治病
  一个正派的医生不应该装腔作势,但又必须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态度、谈吐举止、仪表风度,这些在医疗工作中都可能发挥作用。
  大约40年前,我陪一个老中医出诊。他在车上和我聊天,谈笑风生。快到病人家,他逐渐停止了说笑,表情严肃起来。下车时再看他,已是一副无比庄重的样子。我当时年轻不理解,暗笑他像演员上戏台前酝酿情绪,过了好些年才慢慢懂得其中的奥妙。
  再举一个例子,曾有一位70岁的男病人,因重症急性心肌梗死住入心脏监护病室抢救成功,出院前,他的儿子表示感谢时对我说:“真神啦,他一见到您就觉得他不会死”。他父亲曾悄声说:“小子,我的病能好。你看那个老大夫,我信得过他”。对此我也觉得意外,因我清楚记得,老人那时处于休克状态,神志模糊。
  后来我以此为例告诉年轻医生们:接诊时实际上是双方都在互相了解。病人也在观察你的仪表举止,力求对你的本领和为人做出自己的结论。而这些,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的信心。换句话说,好的仪表风度能治病。仪表风度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等内涵,通过谈吐举止自然流露出来的。我见过一位医生,他自称“能指挥自己的眼泪”。有个病人死了,他找家属谈话,我见他表情十分到位,甚至眼里真的闪着泪花。但后来家属反映说他“虚伪”。所以,我仍认为,医生的仪表风度不是能装出来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他的外在形象才能从根本上逐渐改观。
  医生应该讲究衣着,也可以讲究美,女医生也可化淡妆,但是女医护人员不宜浓妆艳抹、奇装异服,给人轻浮的感觉,像个歌星或时装模特,那就很不妥当。下班后虽然可以随便些,但也不能截然两样。有的医生,上班时一本正经,下班后打打闹闹,甚至有低级言语和举动,非常有失身份。医生的美应该体现庄重,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印象。
  


80

主题

7

回帖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8: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生该何时微笑
  有人说,医生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安慰的语言,但还不全面。从内涵上说,医生应善于体谅病人和家属的心情,而不仅是善于使用哪一种语言。
  几年前,当社会上提倡“微笑服务”的时候,有记者问我:微笑服务是否也适用于医生?我说:医生的服务和其他服务人员有所不同。你到饭馆要一种菜,服务人员微笑着回答:很抱歉,这种菜卖光了。而如病人急需一种药医院没有,或者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了,医生就没有任何理由笑。相反,一个曾被怀疑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最后被查明为良性,那时医生不仅可以微笑,即使开怀大笑也无不可。关键是,医生要体现与病人休戚相关,而不是简单地讨论笑或不笑。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的心理情绪,是顾虑重重还是麻痹大意。对前者应适当宽慰,对后者语气可重些,目的都是使其既予重视,又不失信心。
  一般说,只顾埋头工作而很少说话的医生,病人是不大欢迎的。在一些国家,医生把自己开诊的时间叫做“谈话时间”,这也体现了医生说话的重要性。医生与病人谁感谢谁
  我们的医生对病人态度粗暴的确实很少,但表情冷漠的却普遍。但在国外,许多有名的教授对病人也很有礼貌,在给病人查体时常说“谢谢”。我们的一些老一辈专家也是对病人彬彬有礼。现在有些年轻医生对此不大理解,心想:为什么要感谢病人?难道不是应该病人感谢医生吗?
  医生为什么要感谢病人呢?有医生说:因为病人是医生的“衣食父母”。假如一个病人都不找你,你不是要下岗吗?这话不很贴切。说顾客是商店的衣食父母,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是比较确切的,因为他们虽然也是服务,但也为了有利润和超额收入。而且,顾客和观众多少与收入紧密相关。但医生基本上是劳务收入,至少在眼下,挣的是辛苦钱。医生并不希望病人多,最高目标是减少疾病、伤残和死亡。我们为诊治疾病而受的劳累,担的风险,比许多其他职业大得多。打个比方,就像消防队员不希望火灾,交通警不希望交通事故一样,没有人会认为火灾和交通事故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医生不是感谢病人来找他看病,而是对他们在查体时按医生要求配合做某种检查时,承受一些不适而表示感谢。如果配合不好,导致诊治失误,也会影响医生的名声,甚至因此挨批评,受处分。
  医生善待病人,决不会贬低自己,相反只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一是,病人是带着痛苦和恐惧来的,医生是健康人;二是,病人是客人,医生是主人,待客应该有礼貌。说声“您好,请坐”,几秒种就可进入正题。
  说到这些,又不能不再次涉及当前医院的氛围。在中国,至今看病仍远不是一件舒适的事。虽然不少医院大楼很漂亮,设备也先进,但有人说:像是“机关加研究所”。有的医院里,最漂亮最舒适的地方是办公区和高级仪器所在地。相比之下,诊室拥挤,设备简陋,病人焦急,空气不好。这种评论有些难听,但可能有道理。
耐心能问到更多病史
  询问病史时,医生的基本态度是关心,千万不能像审讯,宁可像亲友探视的问候。有个刚上临床的年轻医生曾对我说,问第一句话最难。在外国,医生的第一句话通常是:“CanIhelpyou?“似也很一般。我想不如问:“您感到怎么不好?”总之,需要考虑一下提问的方式。还有人讲过一件真事:医生在为一个病人做手术,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医生出来开口就说了一句:“完了”,让家属吓了一跳。如果说:“好啦”,就不会引起一场虚惊。
  此外,医生还应重视倾听病人的诉说。有些病人通过倾诉和宽慰,病情可以减轻。但这点现在很多医生都说太忙,做不到。医生工作忙是事实,但有时也是借口。医生希望病人说话简明扼要也是合理的,但多数病人做不到。其实,应稍微耐心些加上一些诱导技巧,可能效果更好。催促他们,结果使病人心急,反说乱了,更费时间。医生亲切耐心,还有利于患者打消顾虑,袒露通常不对人说的隐私。有时隐私是弄清病情的关键。首先,医生要善于从病人的神情和叙述中敏感到其病情后有“难言之隐”,通常是在工作中或家庭里受了什么委屈,或者大龄未婚、夫妻关系不好、性生活问题、子女虐待、家属突然亡故,等等。医生意识到“有事”,但不宜贸然直接提出,可以似问非问地说:您心里有什么烦恼?也许病人就会有情绪反应,激动、流泪、哭泣。病人会很注意医生的年龄、声望和神情,以决定是否袒露,对老医生顾虑较少些。如医生提问较委婉,即使病人回避,双方也不会难堪。
查体态度要关切而严肃
  查体,不是检查或修理机器,医生切忌一言不发,应该把自己想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要求病人怎么配合,随时告诉病人,特别是口腔科、五官科、妇科检查。当然,如果怀疑是个肿瘤,就不宜随便下结论。
  查体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病人。一方面要避免受凉,另一方面要保护病人的“身体隐私”。检查前,让无关人员回避。检查时,既需必要的袒露,又应及时覆盖。
  50多年前,一位教授曾对我们说,医生的性别是中性。意谓医生不能由于性别原因而拒绝做某种工作。如女医生为男病人导尿等。不过也得考虑病人的接受程度,如果病人特别计较,拒绝异性医生检查操作,也不能勉强。
  曾有一次,一个女患者挂号找我查乳腺包块。我让她去外科,她吞吞吐吐地说是信不过。所以,给异性病人做检查,特别是男医生给女病人做检查,态度应十分稳重。关键是,自己要居心端正,表情严肃,按照正规程序和手法进行。比如,男医生给女病人叩诊心肺时,应注意手指定位正确,压力均衡,避开乳头等敏感部位。触诊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时,医生最好先说明自己的目的,并应熟悉淋巴结的正常部位,这样就能做到下手准确,不会使病人产生“东摸西摸”的误解。
保护病人和保护医生
  说这些,虽然主要是为了病人,但也是提醒医生注意保护自己,应对社会的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在对病人亲切、爱护、关心、尊重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持距离”。一是男女问题方面,二是金钱、物质方面。病家可能别有所图。想腐蚀拉拢医生的人,并不是没有。特别是年轻医生,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
  医生与病人是在进行“职业性谈话”,解释病情都要负责任,一开口,就得准备被录音;写下的一切,都得准备有一天会成为物证,被送上法庭,医生应该有把握到那时也能无懈可击地站住脚。因此,他虽然仍应保持态度和蔼,语气柔和,但内心应充分懂得它的严肃性。
  医生解释病情切忌主观片面,既要讲清情况,让病人和家属心中有数,又要为自己留有余地,千万不能因措词不当而引起误会,成为隐伏着的医患纠纷的根源。可参考外科手术前或介入性诊治处理让家属签字时的谈话方式,既要他们接受医生的意见,又要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谈清楚。对于某些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者,应特别考虑谈话技巧,直接对病人谈时,可以有所保留。如果对家属,就应把问题说透。  不久前,某部一位领导人来门诊,对我说起:某人已经半夜死在家里了。经详谈,我回忆起,约两年前曾有位50多岁的干部将被派出国工作,行前找我看病。因他有心梗史,心功能不大好,我认为他不能去。其后,部领导正式派人来谈此事。说这是病人的最后机会,病人对我所提的意见很不高兴。我解释说,他心脏情况较差,去的国家医疗条件又不好,所以才不同意的。那位领导说:幸亏您坚持,否则会在国外死得更早些。怎样看待“弱势群体”
  有种说法称病人是“弱势群体”。不知大家怎么看,是否必要,是否合理。病人除了医疗知识不如医生外,有的可能在权、钱上比医生强得多,因此很难说谁强谁弱。原则上,只要为就医而来的,他首先就是患者,然后才是其他的什么人。不排除对老者、尊者给予一定照顾,但又得遵循医疗原则。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也会碰到不讲理的、提出各种非分要求的病人。这时,医生要尽量保持态度冷静,耐心解释,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几年前,电视上曾播过医生被病人家属打的消息,记者采访时问我:有没有人真是无缘无故到医院来打医生的?我说,即便有,恐怕也很少,多半是病人和家属觉得医生不负责,连一些最低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但也不能排除是产生了误会。这也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接诊,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次我在医大讲完课,一个学生提问:教授,您挨过病人打吗?我说,很幸运,至今还没有。但我有过比挨打更难受的体会。大约是1953年,我当时是住院医师。单人病室里住着一个病情危重、有大量腹水的年轻患者。那时,对这种病也没什么特殊治疗办法,只有加强营养,用利尿剂,实在不行就是抽腹水。有天早上我去看他,推开门,躺着的他突然坐起,操起床边的玻璃尿壶扔到我胸前,满壶尿溅了我一身。我身后的护士吓得掉头跑了,我幸好冷静下来,照样问病情,查体。出来偷偷换衣服、洗脸。第二天我照样去看他。病人向我认错说:医生护士对他好,很感谢,但知道自己活不了啦,想气走医生,自己死了算啦。我又劝他。他表示今后一定听话。
  病人是个小战士,从健康状况和社会地位看,都可说属“弱势群体”吧。医生这时只有站在病人位置,理解他们的苦处,自己才能心平气和,高姿态地把矛盾处理好。
[近些年,中国医生面临着一个处境比较复杂的时期。医务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大好,医生自己也有很多话没处说。原因是复杂的,有体制问题,有舆论问题,但医生本身在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时候,医生只有自己尽可能地做好工作,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对患者的定位,从过程上包括初诊时的初步定位和疗程治疗过程中的修正定位、完善定位,从范围上包括:病情、心理、经济三个方面。
1、病情
病人因疾病而就诊,病情是疾病表现出来的征象,也是病人就诊的初始原因,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情,同一种疾病其病情也不一定相同,病情不同导致症状各异,病人就诊原因也就千奇百怪,求治欲望强弱不同。
病人陈述病情,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文化程度、对健康的意识和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等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医生去发现,寻的有关的病情,并对病情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从而提供正确的诊断和准确的治疗,病情使医生和病人的距离拉近,病人通过病情的陈述,获得医生的诊断,医生通过了解病情,为病人作出诊断,为实施对病人的治疗奠定基础。所以,医生对病情的定位是病人能否接受治疗的基础工作,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性因素。
医生如何做好病情的定位,除了医生本身的业务水平,业务素质外,还要对病人耐民、细致、同情与认真倾听,抓住病人的病痛拟定初步诊断,并根据不同的病人,作出详略不同、轻重不同的讲解,让病人理解接受,从而得到病人的信任,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80

主题

7

回帖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8: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心理
病人的心理受多方面影响:(1)疾病本身所致生理变化影响心理变化,如疾病所致疼痛和不适(尤其是长时间),常常使病人烦躁、情绪激动;(2)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办医较多、较乱,病人反复多处就医,但得不以医生客观而科学的解答,从而使病人产生有些疾病不能根治,甚至对性病产生恐惧心理;(3)医生对疾病了解不够,对病人解释不清,对治疗说明不透,对预后含含糊糊,而使病人产生不信任心理。
病人来诊往往生理和心理疾患并存,有时心理疾患表现的更为突出,更为顽固,甚至严重影响了生理疾患,医生在接诊时,在发现的建筑病情时,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利用病人的心理,让其接受治疗。在治疗中要生理、心理兼治,必要时用一些治疗手段,扭转病人的心理,大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对病人的疗程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症状恢复情况,适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以改善病人的症状,影响病人的心理,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以完成疗程要求,达到满意疗效的目的。
在医生实际操作规程中,还会遇到病人由于生活习惯不良而产生的疑病心理、对性传播疾病的恐惧心理、对一些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绝望”心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治疗上的“盲目”性,使病人产生不信任心理,盲目夸大病情,夸大疗效,使病人产生怀疑心理,对病人过早地交待疗程,使病人产生过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而放弃治疗,病人的这些异常心理,医生应该适当加以利用,在治疗过程中要逐步加强修正和扭转,由于医生工作不当而致病人的不良心理变化,应加以注意和避免。
在接诊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组织一种有效的心理氛围。
医患双方在100CM的距离内直面交流,心理的信息是互相开放的,首先医生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人际关系的敏感度是衡量一个人EQ的标准之一!在信息的传递中充分掌握主动权,否则,医生的心理活动同样可能被对方感受到而丧失交流的主动地位。
其次,组织有效心理氛围的第一个关键是给对方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一印象往往是最后的印象,人的第一印象是在最初7秒钟之内形成的,医生是否具备令人信服的职业形象是成功接诊的第一步。
形体语言有时比语言本身来得更有效!目光的交流是最起码的要求,千万不可回避对方的目光。有人说,语言本身所传递的信息只占15%左右,而语调、语速、语气、表情、形体所表达的信息占了80%以上。比如:回避目光交流、身体向后靠等形体动作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心理氛围。良好的职业形象代表了我们的自信,“自信”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气质。
表情的变化是信息交流的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试想,一个漫不经心、冷漠、僵硬的面孔给患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那个人愿意把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交给这样一个医生。如果我是患者,肯定会给他一个耳光,转身而去。
第三,组织有效的心理氛围还要注意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比如陌生环境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从众心理(利用患者的有利影响,防止不合作患者的负面影响),专家的力量,热情的语气与强硬的语气给患者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等等。
第四,组织有效的心理氛围一定要注意其时效性。医生在给病人解释病情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于罗嗦。语言精炼、准确是必要的,如果医生的语言过长,对患者心理影响的力度也会逐渐减弱。在听讲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展开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如:他说的这些话是否有夸大、不实的地方?我是否先到其他医院比较一下再说:等等。
第五,患者对医疗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初诊患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反之,随着疗程的延长,其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加强而经济承受能力将逐渐下降。对于一些缺乏就诊经历、健康消费意识较弱的患者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处方量,防止在初诊时把病人吓跑。
组织有效心理氛围,关键在于医生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活动信息的相互开放的,你在了解对方心理信息的同时,对方也可能会了解你的心理信息。患者往往会以一些假象来影响你的心理活动,比如经济特别困难、家庭不幸、虚报病情等等。医生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技巧。不会倾听的人,你将永远无法感受对方是否已经感受到你的感受。所以,医生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倾听者;如果你没有听清别人使用的语言,你就无法感受到他的灵魂;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他的灵魂,那么你永远不知道你在和谁交谈(---罗伯特清崎)。3、经济
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病人能否接受治疗或疗程治疗的关键因素,但不能简单地、孤立地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去考虑,因为经济状况的直接影响病人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对病人经济状况的了解和定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过去,我们常常依照视觉定位,看一个人的着装,但现在看,这样的认识有些简单,病人的身份、职业和工作所限等,更加反映出病人的实际经济状况。
除此之外,病人对治疗方案和医疗费用的态度,病人初治时的态度,也能反映出病人的实际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对接受治疗或全疗程治疗也有它的特殊性,经济状况很好的病人相对而言也是较高的人群,也有其对费用敏感的特殊性,所以在治疗上切忌唯经济论。
对病人的定位,要注意它的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病人,按照你的方案实施治疗。
如何防止病员的治疗中断

病员能否接受全疗程的完整治疗,是受对病人的准确定位、心理分析、病情、诊治、疗效及经济状况的影响。医生对病员能否完成疗程治疗,也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痊愈。所以,保证病中的疗程治疗是本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之根本。那么,如何保证病员治疗,防止病员的治疗中断,是我们医生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医疗实践结合实际工作,有中下体会:
一、病员完成疗程需要的信心
1、在病员初诊和复诊的过程中,医生要经常不断地由浅入深地、有的放矢地与病人沟通、融合,逐步修正定位,完善定位。
2、医生向病人要明确讲清疗程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客观合理地说明依据,使病人治疗目的明确,从而树立治疗信心。
3、医生向病人讲明疗程治疗中的各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各种特殊治疗手段要适实地使用。从而做到病员在整个疗程中症状恢复、疗效观察心中有数,增强病员的治疗信心。
4、在疗程治疗过程中,医生要不断观察病员对费用支出而带来的经济及精神压力,了解病员的经济承受力。适时、适机、适当地做说服、开导工作,降低病员对费用支出的敏感度。
二、病员完成疗程治疗,医生取得病员的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1、医生对每一种疾病的疗程制定、治疗方案要科学合理,要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
2、医生对病员的疗程治疗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减少治疗的随机性,减少病员对医生治疗过程中产生“盲目性”的感觉而失去信任。
3、性病、前列腺炎、男性不育等疾患,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病人的心理,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医生对疾病的疗程治疗中,不可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治疗。尤其是心理障碍严重的病人更显重要。
4、医生要注意形象,讲究举止,表达流畅。医生要像个“医生”,而不是郎中,更不是商人。这是取得病人信任的根本。
5、初诊时的最初定位难免有失准确和全面,往往把重点放在病人的初治上,所以在病人的整个疗程治疗中(尤其前半期),医生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初诊时的最初定位。根据修正后的定位情况及病情,调整后期治疗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三、医生对病人的疗程治疗中,要不断地由浅入深地在一定范围之内地和病人进行感情沟通,在对医生信任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感情依赖,将有利于病人的疗程治疗。最终目的:即要为病人治好病,又要为公司、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医生的接诊技巧是平衡病人满意度和经济效益关系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19 09:30 , Processed in 0.320401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