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性偏瘫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此病严重制约病人的日常生活,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很大痛苦。腕踝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微刺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疗效迅速的特点。临床应用范围已由原来的以治疗精神神经疾病为主,发展到治疗临床各科病症。作者用腕踝针治疗脑血管性偏瘫15例,并进行了临床疗效和方法的探讨,取得了初步成效。 患者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3岁。病程1~3个月9例, 6个月~1年4例, 1~5年2例。诊断为脑血栓10例(7例经脑CT证实),脑出血4例(2例经脑CT证实),硬膜下血肿1例;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7例。 治疗经过: 2例未服任何药物只用腕踝针治疗; 10例经住院治疗1~2个月好转后出院,以口服药和腕踝针配合治疗;2例为脑出血手术排除血肿住院2个月后,用腕踝针治疗并配以口服药物; 1例经过滤血液、头皮埋药、体针针灸无效后,用腕踝针治疗。治疗前病人一般表现为:上、下肢无力,运动功能丧失或减退,患侧身体麻木,严重者口角歪斜,语言功能丧失。 治疗方法:定穴:腕部进针点为上,踝部进针点为下。腕部进针点排列在离腕横纹上2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踝部进针点排列在离内外踝隆起部最高点以上3横指环绕踝部一圈处;取进针点:取患侧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和尺侧屈腕肌腱之间)用以治疗身体的麻木感;上5(在腕背中央,桡骨和尺骨的骨缘中间)用以增强上肢的握力和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下4(胫骨前嵴和腓骨前缘的中间点)用以增强下肢肌力和治疗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6(靠跟腱外缘)用以治疗下肢抬腿受限。 针法:选用4cm长银针,与皮肤成30°角进针,针尖刺透皮肤后,将针循纵轴沿皮下尽可能表浅缓慢推进,针体刺入长度为3.8cm。当病人患侧下肢自动抬高正常时去掉下6。当病人的病症出现波动时,在上5、下4进针点用接力针(在原针刺点的针尖处沿纵轴接同样一根针),并施以补泻捻转手法(但不要求有得气感),以增加针体的刺激强度直至疗效达到最佳。一般1次/天, 10天为一疗程,留针时间为1小时,疗程间不间断,在针刺疗效不明显时可停针5~6天后再针刺。一般患者需经过4~6个疗程的治疗。 结果:治愈6人(步态自然,麻木感消失,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显效4人(步态自然,麻木感消失,只在走路多时觉乏力);有效4人(上肢的握力和腿部的肌力增加1~2度,步态微有跛型,麻木感减轻)。对于仅作腕踝针治疗的病人,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病人完全康复,能参加较重的体力劳动。可见,病程越短,用药越少(特别是静脉用药),用此法疗效就越好。10例随访6个月至2年,无一治疗效果减退。 临床观察:腕踝针在初次治疗时效果特别明显,一般经一次治疗就可使患者上肢握力增加、腿部肌肉松驰、抬腿高度增加,针刺一段时间后麻木感消失或减退。上述症状在治疗中会出现反复,但上肢握力和腿部肌力不递减,且患侧麻木感与上、下肢功能的恢复同步,运动功能不恢复麻木感也不能减轻。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还发现患者症状的恢复呈一种波动现象。在初次治疗时患者感觉效果特别明显,随治疗进展病人渐感觉效果降低,经一个或一个半疗程的治疗病人会突感上、下肢无力,麻木感加重。这时应继续进行针刺治疗,要求每天进针一次不能间隔,并用接力针加强刺激量,经3~5次的治疗,病人的上、下肢变得较前更有力,麻木感较前减轻,运动功能开始恢复。患者每经一次这样的波动,运动功能就好转一次,麻木感就减轻一次。一般来讲波动程度越大,运动功能恢复就越快,麻木感减轻就越多。患者一般需经过3~4次这样的波动各种病症才能够基本消失,步态自然,麻木感消失。对于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疗效特别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