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外关等;观察组行腕踝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腕踝针取患侧上1一上6、下1-下6进针点留针5~ 6 h,上午针刺,下午起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 0%( 36 /40)优于对照组的75. 0% (30 /40)(P< 0. 05);两组治疗后肢体感觉障碍总积分、浅感觉及皮层觉积分均有改善(P 0. 05),以上各项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具有可比性。1. 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1. 3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诊断中风病和西医诊断脑梗死或脑出血者;②年龄40 ~70岁;③病程在14天之内;④经颅CT或M 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⑤伴有不同程度偏身肢体感觉障碍(发病前均无肢体感觉障碍),肢体感觉评测积分≤35分,患肢肌力≥3级;⑥患者意识清楚、精神正常,对检查有表达能力;⑦寿者能够配合针刺治疗。1. 4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孕妇;不能耐受和坚持针刺治疗者。2治疗方法2.1观察组(1)腕踝针取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标准,取患侧上1-上6、下1一下6进针点腕部进针点在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相当于内关或外关)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前臂内侧桡骨缘、前臂外侧桡骨缘、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骨缘顺序,依次取上1一上6进针点。上1:在小指侧的尺骨缘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上2:在腕掌侧面的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关穴处;上3:在桡骨缘与桡动脉之间;上4:在拇指侧的挠骨内外缘之间;上5:在腕背的中央,桡骨与尺骨两边缘之间;上6:在腕背侧,距小指侧尺骨缘1分处(同身寸)。踝部进针点在内踝高点上3寸或外踝上3寸(同身寸,相当于三阴交或悬钟)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从小腿内侧跟腱缘开始,沿小腿内侧中央、小腿内侧胫骨缘、小腿外侧腓骨缘、小腿外侧中央、小腿外侧跟腱缘顺序,依次取下1一下6进针点。下1:靠跟腱内缘;下2:在踝部内侧面中央,靠内侧胫骨后缘;下3:在胫骨前嵴向内1分处;下4:在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的胫骨前肌中点;下5:在踝部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下6:靠跟骨外缘处。操作方法:根据病情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对针灸针、穴位周围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按消毒标准消毒,采用0.30mmx40mm不锈钢毫针。医者一手固定进针部位,另一手拇、示、中指持针,针刺方向朝向近心端,针身与皮肤呈15°一30°角快速刺入真皮下(平均深度为2 mm},然后压平针身,使针身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缓慢刺入,以针下松软、无针感为宜,刺入长度以露出针身2 mm为宜,不提插捻转,进针处用消毒干棉球加胶布固定,留针5~ 6 h,上午针刺,下午起针。出针时一手用无菌干棉球轻压进针点另一手将针拔出,如有出血用消毒干棉球压迫片刻即可。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体息1日后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2)常规针刺取穴: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四强(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5寸)、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冲,施常规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28次为一疗程。2. 2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同观察组的常规针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施以原发病的基础治疗(降血压、降血糖、扩冠等)和一致的对症支持治疗(脱水降颅压、脑保护、补充能量及电解质等),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8天后记录检测数值。3疗效观察3. 1观察指标(1)感觉障碍评分:两组患者均依据改进Fugl-M eyer及Lindmark评价法 对肢体感觉功能进行综合积分评测,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为主要指标,以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的程度(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本体觉、两点辨别觉及实体觉)为辅助指标,最高42分,最低0分(单侧肢体),其中浅感觉(痛、温、触觉)最高积分20分,最低0分;本体觉(位置觉、运动觉)最高积分16分,最低0分;皮层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最高积分6分,最低0分。在做评分检查时需注意:患者意识和精神正常,对检查应有表达能力;开始检查前应将程序和要求向病人讲解清楚,以取得病人的合作;为避免暗示,患者应闭目检查;检查时间适当,最好不超过15 min,避免患者过度疲劳,出现错误结果。如一时不能确定感觉,可下次再查;控制客观条件,依靠主观反应进行综合分析。( 2)感觉障碍程度分级:对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本体觉、两点辨别觉及实体觉)进行积分分层,以判定其程度的等级。重度:肢体感觉障碍积分0~15分;中度:肢体感觉障碍积分16~ 25分;轻度:肢体感觉障碍积分26~35分。积分超过35分的患者,不纳入观察范围。3. 2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提高≥25分,治疗后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含40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积分达到其最高积分90%以上(含90% ) ;同时患者自述症状消失,与健肢比无明显差异。显效: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提高≥15分,但总积分不足40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积分达到其最高积分70%以上(含70% );同时患者自述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5分;若为单项感觉障碍,要求治疗后其积分达到最高积分50%以上(含50% );同时患者自述症状较治疗前有一定的减轻。无效:治疗后总积分较治疗前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