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在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腕踝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治愈率为86. 7%,对照组为53. 3%,经卡方检验,P<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腕踝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腕踝针能有效提高手法复位的成功率。关键词:胸椎小关节紊乱;针灸疗法;按摩疗法;腕踝针 胸椎小关节紊乱为临床常见病,通常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疗效为临床所公认。笔者采用腕踝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为针灸门诊病人,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0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平均4. 8天。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1. 5个月,平均4. 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参照赖在文拟定的标准:①具有或没有外伤史;②背部疼痛,或可沿肋问神经向胸部或腹部放射,部分患者只觉得胸或腹部疼痛;③受累部位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④受累胸椎棘突旁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的小纤维索或痉挛的肌束;⑤患椎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后突或偏歪。2治疗方法2. 1观察组2.1.1腕踝针疗法 取穴:患侧上6穴为主穴。根据患者痉挛软组织的解剖位置,压痛点的位置,及放射痛所涉及的区域在体表的分区确定相应的配穴。如脊柱中线疼痛剧烈配健侧上6穴,背肌疼痛配患侧上5穴,腋下痛配患侧上4、上3穴,前胸痛配患侧上2穴。操作:选用0. 25 x 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选定相应进针点后,进行皮肤常规消毒,针向朝上,与皮肤呈15~ 30度角刺进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将针循纵轴沿皮下浅表层刺入1. 4寸。进针后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如有痛感,则针刺太浅,如有酸、麻、胀,则针刺太深,应将针退至皮下,重新调整方向与角度后再行刺入。留针30 min,期间嘱患者做扩胸、耸肩、深呼吸等运动。2. 1. 2手法复位 患者端坐于方凳上,两手上举抱头后枕部,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两手从患者背后自腋下伸向前,反扣于患者的头后枕部。嘱患者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乘患者不防之际,医者用白己的胸部突然顶住患者的背部,同时两手向上提拉,此时可闻及小关节复位的弹响声,表示复位成功。2. 2对照组2. 2. 1放松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用滚法、按揉、平推等常规手法放松局部,时间约10 min。2. 2. 2手法复位 同观察组。两组均治疗1次统计结果。3疗效观察3. 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棘突拔正或相对拔正,背部压痛不明显。好转:症状减轻,功能改善,棘突拔正或部分拔正,背部压痛缓解。无效:症状、体征如前,功能改善不明显,棘突部分拔正同前。3. 2治疗结果治疗1次后,两组疗效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X2 =7. 94. P < 0. 0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观察组1次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