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1-21 16:06 编辑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邻近组织(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受累而引起的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的发病率最高,约占60%。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臂痛,可有放射痛、烧灼感、麻木等不适感,还可有少汗、怕冷、肿胀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今年来,我们采用牵引配合平衡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病例均来自我院传统疗法中心门诊及骨科住院、门诊病人,年龄25~58岁,平均39.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平衡针治疗配合颈牵引。(1)平衡针治疗:主穴:颈痛穴;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或八邪穴);操作方法:病人取坐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取1.5~2寸毫针,右手持针快速平刺进针1.5~2寸,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取穴原则:左右交叉取穴,即左病取右手颈痛穴,右病取左手颈痛穴。配穴:a.偏瘫穴(位于耳尖直上3cm处)。以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出现的针感为宜。b.腰痛穴向上星方向平刺(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每日针刺以上穴位1次,每次不留针,l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d。(2)牵引治疗:坐位颌枕带持续牵引,牵引的角度、重量根据患者的病情、颈椎X线片生理曲度改变进行选择,采用颈前屈10°~20°角,按病变在颈椎上段以小角度牵引,病变在下段以较大角度牵引的原则,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逐增加至8~10kg,以病人着力感强,无明显不适感为宜,每次牵引25min。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订,临床治愈:颈肩臂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颈肩臂痛减轻,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经治疗,50例患者中,治愈33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颈椎病属于“骨痹”的范畴。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脾主运化、主四肢、主肌肉为后天之源;肾主骨、生髓、主纳气为先天之本。人到中、老年肾气渐衰而脾亦不健,故后天不足以补先天而致两脏俱虚,肾虚则骨不坚以致形成骨质增生,脾虚则肌不健,而致肌腱、肌肉支撑无力,渐成疾患。 颈椎牵引从生物力学分析,就是给脊柱加载(施加应力),使其发生应变(相对伸长),拉开椎体间的距离,以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脊髓和血管等受压,调整颈椎与周围神经、血管和肌肉间的关系。在临床上,牵引角度、重量及时间是影响疗效的三大要素,其中牵引角度在颈椎病的牵引疗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适当的牵引角度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牵引角度的选择必须参照影像学,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笔者认为前屈位牵引更易使着力点直接落在颈椎的中后柱或颈钩椎关节上,可使椎管和椎间也相对增大,从而使脊椎和神经根所处的有效间隙增大。因此,建议牵引时可按病变在颈椎上段以小角度牵引,病变在下段以较大角度牵引的原则,结合病情适当调整牵引角度。另外,牵引角度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对照颈椎X线片,一般颈曲度直的多采用直立或前倾角度牵引,曲度反向的为直立或后仰位角度牵引,而神经根型多采用颈前屈10°~20°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