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医者仁心 于 2015-2-4 15:13 编辑
经筋痹即十二经筋痹,是因劳逸不当,外邪侵袭,经筋痹阻,筋脉失养而致,以十二经筋所属的某处筋骨、肌肉、关节等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也是指病位主要在十二经筋组织的一类风湿病。经筋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经筋痹论治较少。部分医家虽对经筋痹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但仍不系统,且认识模糊。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痹病(风湿病)仅仅看作是内科杂病,完全摒弃了经筋痹的内容,与《内经》原旨殊不符合。随着对风湿病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薛立功教授对经筋病系统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筋痹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经筋痹论述的整理和研究,以求能更准确地认识经筋痹,使经筋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经筋痹的名称 经筋痹全称十二经筋痹,是按人体的十二经筋组织部位命名的一组风湿病。十二经筋即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足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足少阴经筋、足厥阴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阴经筋、手厥阴经筋、手少阴经筋,是中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附属体系,“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病变主要导致肢体运动失常,出现筋骨疼痛、关节肿痛、筋急和筋纵等痹病症状,而形成经筋痹。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十二经筋之病,支转筋痛,皆曰痹。”经筋痹的详细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经筋》篇中以十二经筋对应一年中十二个月,每年分为四季,每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将十二经筋气血痹阻而痛者分别命名为:“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名曰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名曰孟春痹也;足阳明之筋……名曰季春痹也;足太阴之筋……名曰孟秋痹也;足少阴之筋……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阴之筋……名曰季秋痹也;手太阳之筋……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阳之筋……名曰季夏痹也;手阳明之筋……名曰孟夏痹也;手太阴之筋……名曰仲冬痹也;手心主(厥阴)之筋……名曰孟冬痹也;手少阴之筋……名曰季冬痹也。”但“十二经筋痹”之名到明代才首次出现,见于张介宾《类经·十二经筋痹刺》。其根据十二经筋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十二经筋痹:手、足太阳经筋痹,手、足少阳经筋痹,手、足阳明经筋痹,手、足太阴经筋痹,手、足少阴经筋痹,手、足厥阴经筋痹。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是对风湿病分类的一种传统方法,正如清代董西园《医级·杂病·痹》所言:“痹之为病随所着而命名。”如果把风湿病(痹病)作为一级病名来看,“经筋痹”就是二级病名,而“手、足太阳经筋痹,手、足少阳经筋痹,手、足阳明经筋痹,手、足太阴经筋痹,手、足少阴经筋痹,手、足厥阴经筋痹”就是三级病名。 经筋痹的病因病机 经筋痹的发生内因与劳逸失度、体虚久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外因以风寒湿热等邪侵袭为主。此外,跌打损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亦常为致病原因。 劳逸失度 长期劳作,肢体筋肉、关节过度的负重,使相关经筋慢性损伤,或长期的关节制动,皆可使气血运行涩滞,痰浊瘀血停滞经筋,或经筋失却濡养,导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功能失常,筋肉失其解利自如,机关失却滑利,久而引发本病。如《素问·宣明五气》强调,“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劳累过度、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式和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 外邪侵袭 风寒湿之邪侵袭,滞留经筋,痹阻气血,筋脉拘急,经筋束骨利机关的功能失常,导致筋肉拘挛疼痛,关节不利。外感湿热,浸淫经筋,可导致局部疼痛、肿胀;或痹阻经脉气血,导致筋脉失养,造成经筋的伸缩失常,发为本病。如《灵枢·刺节真邪》曰:“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说明邪气滞留经筋,久不消散会形成筋瘤。《素问·痹论》所说的“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则是说经筋感受寒热不同的邪气,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损伤血瘀 跌打损伤,或挫伤、碾压伤、扭伤、坠落伤等,致经筋损伤,或络破血溢,渗入肌肉腠理之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遏。初期表现为局部为肿为痛,若失治误治、迁延日久,瘀血停留经筋,导致筋肉挛缩、肌筋结聚不伸,可转变为慢性损伤,发为本病。关节受到暴力损伤,造成关节错缝等导致关节正常应力点改变,周围经筋组织受到长期牵拉、扭转,可使相关筋肉慢性损伤发为拘挛疼痛。 体虚久病 肝主筋,脾主肌肉,气血渗灌脏腑,濡养筋肉肢节,气血和调,则脏腑居安,肢节解利,分肉调柔。若平素体虚、年老、久病、妇人产后等因素可致脏腑气血功能低下,或气血亏虚、经筋失却濡养,或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乏源、肌肉失却濡养,或肝血不足、筋失柔和,皆引发本病。经筋亦参与构成防御外邪的外周体系,若经筋失却气血濡养,防御功能不足,更易受外邪而致病。 此外,饮食内伤,脾运失健,气血乏源,经筋失养;或痰浊内生,流注经筋;或素食辛辣厚味,蕴湿积热,浸淫经筋,皆可发为本病。情志不畅,肝气不疏,气滞血瘀,也可引发本病。综上可知,经筋痹虽然涉及脏腑较少,但其病因总不外“虚邪瘀”。 经筋痹的病位以经筋所属筋肉、关节为主,久则可涉及相关的经脉、脏腑,与肝、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发病常与劳逸不当,外邪侵袭,跌打损伤,平素体虚,情志失调,饮食内伤等因素有关,或寒湿留滞经筋;或湿热流注经筋,或瘀血阻遏、痹阻经筋;或脾运失健,气血亏虚,经筋失养;或肝血不足,经筋失养;或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发为本病。“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牵筋动节,主司运动,人一生劳作,尽筋承力,维筋劳损,重叠反复,必成‘横络’。横络者,盛加经脉之结筋也。横络卡压,能不痹阻而痛乎?”此“横络”为其病机所在,一般是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正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久则经筋痹阻,筋肉失养,为其病机根本。经筋痹实证居多,初以外邪痹阻,瘀血阻遏为主;痹阻日久,气血运行涩滞,痹阻经脉,经筋失却濡养,多成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的发生与经脉、脏腑疾患之间可相互影响。一方面,虽然本病有局限性,但经筋损伤会导致相关经脉阻滞,引发相应的经络疾病。若气血痹阻日久,经脉运行气血、营养内脏的功能失调,进一步会引发脏腑疾病,如“筋痹不已,内舍与肝”。另一方面,由于经筋赖脏腑经脉气血以滋养,故经脉不利,经筋失养;或脾胃素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或肝血不足,经筋失养,皆可引发本病。需要注意的是,由其他疾病继发或并发本病也很常见,如肢体痹、肝痹、筋痹、损伤痹等,常可兼见经筋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