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86|回复: 1

经筋疗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5-2-7 15: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报道其发生率 17% ~ 66%,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40. 9% ~ 70%,多见于软瘫期及痉挛早期,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及 ADL 能力,也是导致肩痛和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如不及时恢复困难,甚至使患者留下残疾。本次采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肩关节半脱位,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选自医院的住院患者。年龄最小者 39 岁,最大者 75 岁,病程最短为 9 天,最长为 27 天,其中脑出血 4 例,脑梗死16 例。符合以下纳入及诊断标准:①中风病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结合影像检查结果确诊; ②肩关节半脱位依据中国康复中心诊断标准; ③意识清醒,认知正常,能配合检查和治疗,并排除非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
       治疗方法:电针治疗
       分别取患侧肩部经筋结点,上提肩 1 点( 冈上肌止点平肱骨大结节处) ; 上提肩 2 点( 肩胛下肌止点平肱骨小结节处) ; 下提肩 1 点( 腋后纹头旁开 1 寸肱三头肌长头处) ; 下提肩 2 点( 腋前纹头旁开 1 寸肱二头肌短头处) 。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选取 30 号 1. 5 寸毫针直刺,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选用疏波,正极在上,负极在下,上提肩1 点与下提肩 1 点连成一组,上提肩2 点与下提肩 2 点连成一组,电针刺激强度以病人能够耐受并可见肌肉跳动为度,每次留针 30min,每日1 次。
       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包括: ①良肢位摆放; ②肩部被动运动、被动活动患侧上肢时,在整个运动中治疗师都要保证肱骨头在盂肱关节中的正确位置; ③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④辅助肩胛骨主动训练; ⑤活动肩胛带; ⑥挤压肩关节。治疗中通过徒手接触、简短明确口令、灵活运用收缩 - 放松 - 桔抗 - 收缩活动,保持节律稳定和缓慢,反复操作 20 遍。以上治疗于针刺结束后施行,1 次/天,每次 40 min,6 天为一疗程,休息 1 天,治疗 2 个疗程。
评定标准:根据中国康复中心制定的疗效标准。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肩峰下未触及凹陷,患侧肩正位 X 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小于 14 mm; 有效: 症状体征减轻,肩峰下凹陷减小,X 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减少,但仍大于 14 mm; 无效: 症状体征及肩峰下凹陷无改善,X线片显示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值未减小。
        经过14天的治疗,20例患者中,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5%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5-2-7 15: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肩关节半脱位在中风患者中发生率很高,其原因较多。中医学从经筋的角度考虑其病因病机可能为: 经脉气血瘀滞或不足,不得以濡养经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通则痛,遂导致疼痛及关节活动不利。经筋是经脉的连属部分,其在循行途中,遇关节及肌肉丰盛之处则结聚,通常将其结聚之处称为经筋结点。在肩关节的经筋结点处进行针刺,使气血调和,另外,可使气血充足,经筋得以濡养,其联缀关节,主司运动的功能也会得以恢复。电针能有效的刺激肌肉的神经纤维,促进肌肉的收缩,增加肌肉的张力,电针针刺上述提肩结点,促进了冈上肌、肩胛下肌、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肌力及肌张力的恢复,它们对稳定提拉肩关节起主要作用,故可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康复医学认为肩关节半脱位的原因为中风后肩胛带下沉,肩胛骨下缘内收后缩,使肩关节盂离升正常位置,冈上肌、三角肌的后部纤维萎缩无力,肩关节囊松弛,胸大肌痉挛。康复训练能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动和张力,使肌力提高,稳定肩关节;能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 矫正肩脚骨位置,使关节盂位置恢复正常,恢复肩关节锁定机制。因此,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3 01:56 , Processed in 0.36407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