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7|回复: 2

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

[复制链接]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发表于 2014-9-12 2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不同证型、胃镜及病理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将8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40例。温针灸、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胃俞(双)。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穴得气后将精制温针艾条插在所有针柄上,用火点燃下端,每穴灸10m in,待艾条燃完,继续留针20min后出针,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休息10天期间,选取三阴交、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约20~30天埋线1次。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型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比较。结果:温针灸加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92.5%,西药对照组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胃镜疗效、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关键词:萎缩性胃炎;针灸疗法;温针灸;穴位埋线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系消化系统一种慢性而难治的疾病,病程长且具有癌变倾向,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部分患者有贫血、消瘦、乏力、精神差等全身症状。CAG单纯西药治疗效果差,笔者从2006年1月一2009年12月采用温针灸、穴位埋线法治疗萎缩性胃炎,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进行治疗前后胃镜、病理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1.1.1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胃镜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和病情分度标准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萎缩性胃炎标准。1.1.2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脾胃虚弱证:主症: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次症: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脉细弱。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萎缩性胃炎病诊断治疗方案中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萎缩性胃炎患者;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脾胃虚弱的患者;③年龄18 ~65岁,性别不限;④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13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患有其他正在用药治疗影响试验药物观察的萎缩性胃炎以外的疾病、精神病患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对艾药、羊肠线过敏者。14病例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失访者;②出现严重副作用或重度不良事件者;③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者;④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⑤受试者主动退出。1.5 一般资料 符合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及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0例。由SAS8. 0软件产生随机号,制作随机分配卡片,密封于信封中,信封上编号(与内含之卡片序号相同),由专人保管,当合格受试者进入研究时,按其进入之顺序拆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卡片方案进行治疗,两组分别入组病例40例。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8~65岁,平均(46 .16士15.6)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8月,平均(8 .89士3 .4);病情(肠化生程度)轻8例,中度25例,重度7例。西药对照组中男13例,女27例。年龄20~70岁,平均(49. 58士14 .89)岁;病程最长26年,最短6月,平均(8. 25士3. 24);病情轻9例,中度24例,重度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型等病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 .1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2 .1.1取穴 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胃俞(双)。穴位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Location ofpoints"取穴。2 .1. 2温针灸操作方法 患者先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0 .30 mm x(25一50) mm毫针。取以上毫针分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得气后,用精制温针艾条插在所有针柄上后,用火点燃下端,每穴灸10 m in,待艾段燃完后,继续留针20 m in后出针。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休息10天期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埋线操作:令患者仰卧病床上,选取三阴交穴(直刺);俯卧位选取胃俞穴(斜刺),用0.5%的碘伏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形消毒,医者清洗消毒双手,戴无菌手套,将先放在75%酒精溶液浸泡30 m in以上的一段羊肠线(长1 cm,粗00号)放入9号注线针的前端,后接针芯,用左手拇食指固定拟进针穴位,另一手持针迅速刺入穴位,到达所需深度后施以适当的提插捻转手法,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内,然后出针,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签轻压针孔片刻,约20 ~30天埋线1次。2 .2西药对照组 奥美唑20 m g晨服,阿莫西林0.5g每日2次,甲硝唑0. 4g;每日2次,叶酸50 mg每日2次,12周为1个疗程。3疗效观察3.1疗效判断标准3.1.1萎缩性胃炎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 /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病理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或病情恶化。3.2.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32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均采用SPSS13. 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两组比较用q检验。3.3治疗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2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4讨论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度疲劳、失眠、受凉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有论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组将其称为“胃痞”,也有学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脘痛”、“嘈杂”、“胃胀”、“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素体脾胃虚弱者,或因饮食失调,或食生冷,或因过用寒凉药物,这里所指寒药不仅是中药的寒药,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损伤,导致中阳不振,或病延日久,阴伤及阳,致使脾阳亦虚,运化失健,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于中焦,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发为本病。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的方法来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温补脾胃、振奋阳气、调和气血。在针刺的同时施以艾条温针灸,借助艾火的温热效应易于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以实现“气至而有效”之目的。一方面通过温针灸穴位可扶正祛邪,温补脾肾之功,另一方面温针灸的热力沿针体向内传递到针尖部位,直达深处,治疗时患者感到针处温热感极强,这种热感传导扩散到肌肉组织中,有效地促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温度升高,从而改善全身血流状态和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解除痉挛疼痛,使凝滞经络温通舒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穴位埋线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它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本身的优势。羊肠线在穴内通过一定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产生了长久的刺激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符合“深内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想。在疗程的间歇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通过羊肠线长时间刺激穴位,将针刺疗法进针、留针、行针、起针等过程融为一体,所以说一次穴位埋线相当于数十次针刺的功效,是长效针感疗法继承针刺疗法的最佳方式之一。中脘穴乃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之功。胃俞是胃之俞穴,为转输、输注的处所,为治疗胃病的要穴,有润中和胃、化湿消滞、扶中补虚、消胀除满之功。二穴(俞募)相配既可补胃气、增强胃腑功能,又可疏畅胃腑气机、和胃散滞。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经络之气由此入里与脏腑之气结合之处,针刺该穴既能激发经络之气,又能调动胃腑之气,起到健脾和胃、扶正培本、降逆止呕及强身健体之效。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神经传入节段与胃肠的传入神经节段在形态学上有重叠交汇,因此神经通路对胃的结构和功能起到良性调整作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功能调中和胃、健脾化湿、调经理气、消积化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功能疏肝益肾、健脾和胃、通经活络。因此温针灸与穴位埋线交替使用,在温针灸的疗程间歇采用穴位埋线,使治疗得以延续,既能互补,又增强疗效,共奏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之功。
    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中采用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无论是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还是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温针灸加穴位埋线对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温针灸、穴位埋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不会出现长期服用西药引起的毒副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453

主题

950

回帖

235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53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2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4讨论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度疲劳、失眠、受凉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有论述,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组将其称为“胃痞”,也有学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脘痛”、“嘈杂”、“胃胀”、“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素体脾胃虚弱者,或因饮食失调,或食生冷,或因过用寒凉药物,这里所指寒药不仅是中药的寒药,均可引起胃粘膜的损伤,导致中阳不振,或病延日久,阴伤及阳,致使脾阳亦虚,运化失健,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停于中焦,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发为本病。
    本研究采用温针灸的方法来扶正祛邪、温经通络、温补脾胃、振奋阳气、调和气血。在针刺的同时施以艾条温针灸,借助艾火的温热效应易于激发经络感传现象,以实现“气至而有效”之目的。一方面通过温针灸穴位可扶正祛邪,温补脾肾之功,另一方面温针灸的热力沿针体向内传递到针尖部位,直达深处,治疗时患者感到针处温热感极强,这种热感传导扩散到肌肉组织中,有效地促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温度升高,从而改善全身血流状态和局部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解除痉挛疼痛,使凝滞经络温通舒畅,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穴位埋线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它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本身的优势。羊肠线在穴内通过一定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产生了长久的刺激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符合“深内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思想。在疗程的间歇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通过羊肠线长时间刺激穴位,将针刺疗法进针、留针、行针、起针等过程融为一体,所以说一次穴位埋线相当于数十次针刺的功效,是长效针感疗法继承针刺疗法的最佳方式之一。中脘穴乃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之功。胃俞是胃之俞穴,为转输、输注的处所,为治疗胃病的要穴,有润中和胃、化湿消滞、扶中补虚、消胀除满之功。二穴(俞募)相配既可补胃气、增强胃腑功能,又可疏畅胃腑气机、和胃散滞。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经络之气由此入里与脏腑之气结合之处,针刺该穴既能激发经络之气,又能调动胃腑之气,起到健脾和胃、扶正培本、降逆止呕及强身健体之效。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神经传入节段与胃肠的传入神经节段在形态学上有重叠交汇,因此神经通路对胃的结构和功能起到良性调整作用。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功能调中和胃、健脾化湿、调经理气、消积化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功能疏肝益肾、健脾和胃、通经活络。因此温针灸与穴位埋线交替使用,在温针灸的疗程间歇采用穴位埋线,使治疗得以延续,既能互补,又增强疗效,共奏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之功。
    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中采用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方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无论是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还是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温针灸加穴位埋线对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温针灸、穴位埋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不会出现长期服用西药引起的毒副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11-21 23:37 , Processed in 0.60707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