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为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常为无明确原因的原发性病例,也可以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暂时性或永久性后遗症,西医治疗无特效,针灸治疗疗效较好。笔者采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患者为我科门诊病例,均为单纯面肌痉挛,年龄最小19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年;其中风寒阻络型47例,肝风内动型21例,气血两虚型11例。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太阳、攒竹、颧髎、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主穴均用火针针刺。先确定穴位,用蓝色水彩笔标记,然后选取0.30 mm×40 mm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针刺标记处,刺入约5 mm,针入即出,不留针。操作过程中要求“稳、准、快”。配穴用0.30 mm×40~60 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疗效标准:参考有关文献制定疗效标准。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之象,沉紧感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及沉紧感基本消失,仅在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有轻微抽动;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明显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在2个疗程内中断治疗者。治愈、显效、好转为有效。 经治疗,79例患者中,治愈51例,显效12例,好转10例,无效6例,治愈率64.6%;有效73例,有效率92.4%;平均治疗4个疗程。 且研究发现,风寒阻络型和肝风内动型疗效较好,而气血两虚型则疗效较差,提示风寒阻络型及肝风内动型疗效优于气血两虚型;而风寒阻络型和肝风内动型疗效比较。 面肌痉挛中医俗称“筋惕肉瞤”,常见一侧眼睑不自主跳动,嘴角牵动,重者可见整个面部肌肉跳动。病因为外感风寒,中于经络,壅滞不通;或面瘫日久不愈,风寒入里,化热伤阴,肝风内动;甚或久病迁延,或体质素虚,气血两亏,发为本病。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针灸聚英》认为其“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有利于祛除邪气,温通经络。太阳为祛风要穴,配合攒竹、颧、地仓通络止痉;加风池、外关可疏散风邪;太溪、太冲滋阴潜阳;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诸穴共用,能祛邪通络、运行气血,取得良好疗效。关于面肌痉挛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多未设立对照组,对于不同针灸方法的疗效缺乏对比。本组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