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7|回复: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筋治疗法

[复制链接]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发表于 2015-3-4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当今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罹患此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并且有低龄化的趋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得以治愈。我们采用经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28~65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年,平均6个月。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腰部有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背伸肌力减弱; (6)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排除标准:①巨大椎间盘突出或伴有马尾N压迫症状或出现肌力明显下降等具有手术指征者。②严重骨质疏松及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识不清者。③合并严重感染。④妇女妊娠期。⑤腰椎结核、肿瘤患者。⑥合并腰椎滑脱或椎体压缩性骨折及伴严重椎管狭窄或有较大的骨赘等。⑦有椎间盘突出但临床症状不明显者。
       治疗方法:采用经筋手法治疗。手法原则:松筋解结,疏通气血,降低内压,拉宽间隙,解除粘连,回纳髓核。第一步:足太阳经筋手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四个部位从患者的足底涌泉穴起按,顺着足太阳经筋线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等松筋理筋,重点推按足跟筋结、踹外筋结(腓肠肌)、腘内筋结(腘绳肌)、大腿后筋结(股二头肌)、臀部筋结(臀大肌)、髀后筋结(髂肋肌)、华佗夹脊筋结(骶棘肌、腰三横突点、腰4、5或腰5骶1之间的棘突旁)等筋结病灶点,使足太阳经筋全线松解为佳。第二步:足少阳经筋手法:患者取侧卧位,双膝间垫一小枕,医者用肘部尖、钝、硬、软四个部位顺着足少阳经筋从足到头方向进行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次趾筋结(拇长伸肌)、腓侧筋结(腓骨长肌、腓神经)、膝外筋结(股四头外侧肌)、伏兔筋结(二半膜肌、缝匠肌)、髀上筋结(髂筋束、阔筋膜张肌)、尻筋结(梨状肌)等筋结病灶点;配合侧板复位法。左右各1次。第三步:足阳明经筋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肘部及拇指指腹从顺着足阳明经筋从足到头方向全线松筋理筋。重点松解足背筋结(中三趾)、髀内筋结(股四头内侧肌)、气冲筋结(腹股沟股神经、股动脉点)、腹后筋结(腰大肌)等病灶点,点按股动脉时以有热气向下肢冲击为佳。最后以直腿抬高加强手法和“4字征”强化手法结束。
       疗效标准: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临床痊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腰部疼痛部分消失,无明显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有效:有轻度腰腿疼痛,直腿抬高可疑阳性,部分恢复工作;无效:腰腿疼痛无好转,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经治疗,65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2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9.2%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其原因主要为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和周围软组织,临床以腰4/5、腰5/1最为常见。其临床表现为下肢麻木酸痛,腰腿抽掣甚至疼痛难忍,举步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属中医学“肌筋痹”范畴,当属经筋病症,《灵枢 经筋》记载,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形态有大小,或散布成片。从足三阳经筋在腰腿范围的分布来看,其循行的路线主要分布为下肢前、外、后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范围是一致的,另外,从足三阳经筋的主病:“跟肿痛,腘挛,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伏兔转筋,腹筋急”等均说明了足三阳经筋的发病症状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在诊疗过程中,笔者遵循经筋理论中“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由于经筋系统本身缺乏固定穴位,将“输”引申理解为压痛点,即筋结点,这种取穴原则,至今仍是治疗经筋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法根据古典叙述的经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及壮医“顺藤摸瓜,顺筋摸结”的经验和启示,得出了“经筋失衡---筋结致痛”致病机理和“疏筋解结”的治疗原则,从中医古典“十二经筋图形”标记“筋结点”考究,结合人体动态生物力学观点,找到病理性“筋结点”,是该疗法的关键所在。


765

主题

959

回帖

4903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4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6: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治疗上,笔者运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四个部位,针对筋结所在不同位置,以按、揉、点、推、弹拔等松筋理筋手法,在施术时保持对患病部位的压力,从足部向腰腹部按压,符合足三阳经筋的走向,利于静脉、淋巴的回流,解除筋结点的紧张状态,达到解结则松,筋松则顺,筋顺则动,筋动则通的理想功效,从而恢复了经筋系统的平衡状态。
      该疗法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依据,运用独特的经筋手法解除痛性筋结,为治疗此类病症开辟了一个新方法,具有方法简便、安全、费用低、疗效高的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5-5-13 02:51 , Processed in 0.457494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