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理线治疗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及对血脂水平和体重的影响。方法:将63例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按其自愿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穴位理线治疗,对照组31例口服脂必妥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血脂、体重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理线治疗前后血脂、体重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 05或P < 0.01),而对照组,血脂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降脂差异无显著变化(P > 0.05),减肥差异显著(P < 0.01) 。结论:穴位理线组降脂作用与降脂药物组比较作用相似,脂必妥组对体重无影响。对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选用穴位理线治疗既可改善血浆脂质代谢紊乱,又能减轻体重,可作为防治肥胖型高脂血症的手段之一。关键词:肥胖症高脂血症/理线疗法 研究肥胖者体内脂类物质含量相对偏高,容易产生脂代谢紊乱,故肥胖症、高脂血症常并见。笔者近年采用穴位埋线,对肥胖病人进行减肥干预治疗时,发现随着体重下降,血脂水平也得到很好的改善。为进一步观察穴位埋线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对63例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分组,分别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和口服脂必妥药物治疗并进行比较。1临床资料1. 1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血清胆固醇( TC)≥5.72mmo1/ L或血清甘油三酯( TG ) ≥1. 7 mmo1/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1. 40mmo1/L,同时符合1999年亚太地区肥胖标准,即体重指数(BM I) ≥23。年龄30-60岁。凡继发性肥胖血脂异常患者;患有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有慢性肝、肾、内分泌疾病者;近3个月有接受任何减肥措施和口服降脂药物者均不纳入本观察。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63例,均为中医科住院、门诊患者,按其自愿原则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32例、口服脂必妥药对照组31例。其中埋线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最小32岁,最人59岁,平均42. 97岁;平均病程6年;13例有家族史(父亲或母亲有肥胖型高脂血症)。对照组男15例,女16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0岁,平均43. 21岁;平均病程7年;有家族史者11例。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2. 1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主穴:中脘、水分、天枢、大肠俞、梁丘、公孙。脐上偏胖配梁门、下脘、大横;脐下偏胖配石门、关元、大巨、归来;气虚配足三里、气海;痰湿配丰隆;胃热配曲池;便秘配支沟。操作:局部常规严格消毒,用0. 4%利多卡因0. 5 -1. 0m1作穴位皮下局部麻醉,腹部穴位是将0号铬制免煮型医用外科羊肠线剪成lcm长,放入9号腰穿针前端,右手持针,针尖从局麻针口向下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刺入穴位,大约进针于皮下1. 5 cm左右,缓缓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四肢穴位采用一次性8号注射针头作套管,用30号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取3 /0号lcm长羊肠线置入针管前端,快速进针约皮下0.5-1.5cm后缓缓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12小时之内禁沐浴。每周埋线一次。4次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2. 2对照组:因考虑需治疗8周和对血脂异常未再细分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故选用口服脂必妥片作对照组,每次2片( 0. 7g),每天3次。 两组均治疗4周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全部患者均给予生活指导:每天体育活动20 -30min,可散步、漫跑、爬山等;三餐饮食以清淡为主,晚餐后至睡觉前不再吃零食。2. 3观察项目:治疗前后血脂(包括TC、TG、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MI) 腰臀比(WHR)指标)变化,治疗期间,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种类、频次及程度。2.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 1疗效标准:血脂参照《调整血脂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拟定。显效,TC下降≥20%,或TG下降≥40%,或HDL-C上升≥0. 26mmol/ L;有效,TC下降10%一20%,或TG下降20% -40%,或HDL-C上升0. 104 -0.26mmol/ L;无效,TC下降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明显显著性(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