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占育龄妇女的40%,以25~50岁妇女多见,以35~45岁为发病高峰。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变化,成年女性乳腺增生病的患病率在逐年递增,其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要比健康妇女高2~3倍,因此应对本病加以重视。 穴位埋线疗法60年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近年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多为临床研究,治疗常配合内服中药、按摩等其他治疗方法。但临床上应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较少,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相关的机理研究较少。 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病例均来自我院乳腺门诊, 年龄最小22岁,最大49岁,平均34. 1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96个月,平均34. 82月,其中已婚52例,经产妇49例,有流产史15例。 排除病例:①年龄20岁以下或者50岁以上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乳腺急性炎症,乳腺炎,乳腺纤维瘤等疾病等;④局部有感染或溃疡,皮肤病等不宜埋线;⑤有发热及腹膜炎者不能埋线;⑥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病者;⑦急性暴发型患者不宜埋线;⑧无法合作者;⑨未按规定治疗者,无法判定疗效者。 治疗方法: 穴埋组辨证取穴,主穴:足三里,乳根;配穴:肝郁气滞配期门;冲任失调配三阴交;痰瘀互结配丰隆,穴位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用7号注射针头作套管, 30号30mm长毫针磨平针头作针芯,将4-0号已消毒的约1. 5 cm羊肠线放入针头内,术者左手拇指,食指绷紧进针部位皮肤,右手将针缓慢刺入穴位,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内,于入针处覆盖创口贴24 h,嘱患者1W内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埋线时间选摘卵泡期(经期第5~8 d),每15 d 1疗程, 3个月1疗程。药物组采用中药经验方:柴胡、郁金、陈皮、半夏、川楝子、白术、白芍、三棱、莪术、玫瑰花、八月札、红枣、薏苡仁加减。 疗效评价: 计算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治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0% ~89%;有效:改善率\30% ~69%;无效:改善率<30%。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0例,有效5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0%。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致病因素引起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及冲任失调最终导致乳房经络阻滞,故多从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调摄冲任论治。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因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愿接受口服药物治疗,这必然要求为乳腺增生病开辟新的方法,外治法因其具有作用直接,疗效迅速,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如中药外洗;穴位埋线、注射、封闭、贴敷、针刺治疗、中药离子导入、足底按摩、药磁乳罩、微波照射等。 穴位埋线是针灸的改良与延伸,它集多种方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穴位埋线疗法是把羊肠线埋植在有关穴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了针刺疗法、刺血疗法、组织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效果。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埋线疗法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 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埋穴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一般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此外,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一方面,针具埋线时可以进行手法补泻,另一方面,羊肠线的粗细也能进行虚实的调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