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4|回复: 1

中医正骨秘法

[复制链接]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发表于 2015-3-12 17: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骨手法在骨伤科尤其是中医骨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骨伤科四大治疗方法(整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之一。具有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正骨手法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尤其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等有关正骨手法阐述甚详。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正骨手法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医骨伤界泰斗尚天裕尚老融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之精华为一体,自1958 年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他们研习《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正骨五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八法,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医学手法,总结出正骨十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挟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目前中医骨伤,中西医结合骨伤常用的正骨手法有八种。即正骨八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正骨方法具体操作应用
    1.手摸心会    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拔伸牵引    主要引用是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一般而言,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拔伸牵引力应较大;相反,老幼及女性患者,所需牵引力不宜太大。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肌肉发达,若用力过大,常使断端分离,以致造成不愈合。

      3.旋转屈伸   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这种手法弥补了单纯拔牵引的不足。肢体有旋转畸形时,可由术者手握其远段,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屈伸时,术者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整复时应首先纠正骨折的旋转畸形,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才可使骨折远端与近端会合。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可在胫骨结节处穿针,在膝牵引;反之,屈曲型股骨髁上骨折,则需要在股骨髁上处穿针,将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牵引,骨折才能复位。
对多轴性关节附件的骨折也是如此。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宜先在内收、内旋位牵引,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头,最后内旋扣紧骨折面,把上举的肢体慢慢放下来。总之,骨折断端的四种移位(重叠、旋转、成角及侧方移们)通常是同时存在的,采用拔伸牵引与旋转屈伸手法相结合,才可使远近骨折端轴线一致重叠移位才能得到纠正。

     4.提按端挤    主要用于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或掌背侧)移位和内外侧(左右侧)移位。实施手法时,医者以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或左右,用力夹挤,迫使骨折复位。对于骨折前后侧移位者用提按手法,医者以双手拇指按于突起的骨折一端向下,其余手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使骨折两端对合。对骨折内外侧移位者用端挤手法,医者以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向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向内挤迫。要求实施手法时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医者手指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避免在皮肤上来回摩擦而引起损伤。
      5.摇摆触碰   这种手法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经过上述手法后,骨折一般即可基本复位,但是横断、锯齿型骨折其断端间可能仍有间隙。为了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术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稳定地维持牵引下左右或前后方向轻轻摇摆骨折远段,直到骨折断端间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触碰手法一般用于横形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在骨折整复及夹板固定患肢后,医者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插,增加稳定性。
       6.夹挤分骨   此手法适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的侧方移位。在胫腓骨、尺桡骨、掌骨干或跖骨干之间有骨间膜或骨间肌附着,发生骨折后,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相互靠拢,形成侧方移位。整复骨折时,医者以双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分别由骨折部的掌背侧或前后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进行整复。
      7.折顶回旋      肌肉发达的患者发生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后,单靠牵引力量常不能完全矫正其重叠移位,可实施折顶法。操作时,术者双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则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双手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成角畸形,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端骨皮质已经相抵时,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端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则持续向下压迫突出的骨折端,这样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回旋手法多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型、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使用回旋手法时,关键在于必须根据受伤的力学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途径,以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施术。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转,使断端相对,从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操作时,医生一定要十分谨慎,依靠双手分别把持两骨折段,使两折段骨皮质互相紧贴,以免增加软组织的损伤。若感到回旋有阻力时,应改变方向,以使骨折复位。另外,实施此手法时,术者常需告诫助手在解脱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后,应适当放松牵引。

      8.按摩推拿     本手法适用于骨折复位后,起到调理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作用,可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这对关节附近的骨折尤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总之,具体应用中应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谓“一旦临症,机能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作到轻、稳、准、巧,即要求术者和助手在手法整复操作过程中要做到精神集中,小心谨慎,配合默契,有备而来,操作准确,用力恰当,果敢敏捷,灵活机动,争取不增加患者痛苦一次性无创伤正确复位。

    正骨十三法:摸、捏、按、提、推、拉、顶、送、端、搬、摇、挂、摩。
    正骨十三法(1)摸
    用单手或双手手掌及手指(拇指与其余四指腹成钳形),在患处及其周围做轻而细致的摸。摸是正骨十三法最基本的手法,也是正骨手法的开始与收尾部分。
    正骨十三法(2)捏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和其余四指(并拢)之指腹在患处紧捏。治疗范围:关节错位与脱臼及骨折(斜形骨折、骨裂缝、骨劈)。

    正骨十三法(3)按
    用单手或双手的掌根、掌心、手指(一指或二指),按患处两端。治疗范围:关节错位与脱臼、骨凹、骨凸等症状。

    正骨十三法(4)提
    用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夹住患者的骨折端向外提,使折端向内的骨折复位(有时也可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夹住骨折的两端)。治疗范围:多用于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桡尺骨骨折等
    正骨十三法(5)推
    用拇指将重叠之骨推回正常位置。治疗范围:骨折、脱臼、错位之重叠
    正骨十三法(6)拉
    用两手分别握换处上下两端,拉开重叠之骨位。治疗范围:关节错位、脱臼、骨折(斜型、螺旋型、丁字型、嵌入型)有重叠的等。

    正骨十三法(7)顶
    用膝顶回突出之脊椎骨。治疗范围:胸腰椎骨突出
    正骨十三法(8)送
    是一种先摇后送的手法,主要适用于肩部受伤。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握住上臂下三分之一处,将患肢向原位送回。治疗范围:肩关节半脱臼,肩部肌肉萎缩。粘连之韧带伤及髋关节脱臼。
    正骨十三法(9)端
    用两手抱患者的头(一手按住顶骨,一手下颌),左右前后搬动。治疗范围:颈部肌肉(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提肩胛肌、胸锁乳突肌)损伤,颈椎骨轻微错位。
    正骨十三法(10)搬
   用两手握住关节上下两部,作内外上下活动;此法重于巧力,而不在重力。治疗范围:各关节错位、脱臼,也用来检查复位情况。

    正骨十三法(11)摇
    将关节上下左右旋转,使关节活动,韧带松弛,肌肉强直,粘连松弛。治疗范围:四肢各关节错位、脱臼、整复后和韧带损伤用。

    正骨十三法(12)挂
    用双手对握或上下握紧患者的伤肢的上臂下三分之一处,往上挂,使脱臼之关节复位。治疗范围:下颌关节脱臼、肩关节脱臼、髋关节脱臼的整复。

    正骨十三法(13)摩(按摩)
    此法用于整复前后,特别是在整复后用的最多,有利于使创伤早日愈合,恢复正常机能。在治疗中,多以表面抚摸、深度按摩、揉捏按摩、摩擦按摩为主,余法为辅。别是在整复后用的最多,有利于使创伤早日愈合,恢复正常机能。在治疗中,多以表面抚摸、深度按摩、揉捏按摩、摩擦按摩为主,余法为辅。





797

主题

788

回帖

3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93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7: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骨伤敷药

    一、消瘀止痛类

  【一】消瘀止痛膏

  【药方组成】生木瓜、生栀子、地鳖虫、乳香、没药各30克,生大黄15克,蒲公英60克。

  【功效】消瘀退肿,凉血止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肿痛剧烈者。

  【用法】共为细末,用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二】定痛膏

  【药方组成】芙蓉叶4份,紫荆皮1份,独活l份,生南星l份,白芷1份。

  【功效】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用姜汁、水、酒调煮热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软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三】兰色敷药

  【药方组成】黄荆子(去皮,炒黑)8份,紫荆皮(炒黑)8份,全当归2份,木瓜、丹参、羌活、赤芍、白芷、片姜黄、独活、天花粉、怀牛膝、威灵仙、木防己、防风、马钱子各2份,甘草半份,秦艽、川芎、连翘各l份。

  【功效】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病证】寒湿痹痛。

  【用法】共研细末,用蜜糖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敷于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

  【四】乳香膏

  【药方组成】乳香、松香、枫香、五倍子、狗骨(煅)各30克,锅底墨、小麦面各150克。

  【功效】消瘀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损伤等。

  【用法】研为末,好酒调糊,热敷痛处。

  【说明】处方源于《证治准绳》。

  【五】紫荆皮散

  【药方组成】紫荆皮、天南星、半夏、黄柏、草乌、川乌、当归、川芎、乌药、补骨脂、白芷、刘寄奴、牛膝、桑白皮各20克。

  【功效】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跌打仆伤肿痛未破者。

  【用法】共研细末,用饴糖调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六】消肿散

  【药方组成】黄柏、川黄连各60克,侧柏叶150克,透骨草、穿山龙、骨碎补、芙蓉叶、天花粉、紫荆皮、菊花叶各90克,煅石膏240克,木南星180克。

  【功效】消肿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

  【用法】共研成细末,用蜜水各半,调成糊状,每日敷贴1次,每次8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七】活血散

  【药方组成】乳香、没药、三七、沉香各30克,无名异、赤芍、血竭、桂枝、白芷、羌活、紫荆皮、续断、栀子、骨碎补各60克,楠香150克,五加皮90克。

  【功效】疏风散结,活血祛瘀,消肿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中期。

  【用法】共研成粉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敷贴患处,每日敷1次,每次5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八】跌打祛伤散

  【药方组成】大黄、栀子、桂枝、姜黄、骨碎补各150克,海风藤、白芷、防风各90克,楠香180克,三七60克。

  【功效】祛风消肿,散结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初期肿痛者。

  【用法】共研细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每日敷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九】破瘀愈伤散

  【药方组成】泽兰、楠香各150克,血竭90克,儿茶45克,赤芍、乳香、白芷、紫荆皮、无名异各60克,三七30克。

  【功效】活血破瘀。

  【主治病证】内伤局部肿痛者。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水各半调拌敷贴患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十】硬吊散

  【药方组成】三棱、边桂、莪术、红花、川三七、木香、乳香、没药各30克,栀子、归尾、桃仁各60克,北芥子15克,楠香90克。

  【功效】舒筋散结,化瘀止痛。

  【主治病证】陈旧性损伤局部瘀结痛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用黄酒调拌成糊状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3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十一】软吊散

  【药方组成】郁金、姜黄、生草乌、生川乌各30克,栀子、归尾、泽兰、五加皮、苏木、穿山龙各60克.紫荆皮90克,楠香50克。

  【功效】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初期损伤局部瘀肿疼痛。

  【用法】共研成粉末,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每日敷1次,每次4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二、清热解毒类

  【一】金黄膏(散)

  【药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克,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00克,天花粉5000克。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病证】跌打肿痛,疮疡阳证。

  【用法】共研细末。用酒、油、蜜、菊花、金银花露、丝瓜叶或生葱等捣汁调敷,或凡士林8/10、金黄散2/10调制成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医宗金鉴》。

  【二】四黄散

  【药方组成】黄连l份,黄柏、大黄、黄芩各3份。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损伤热毒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证治准绳》。

  【三】五黄散

  【药方组成】黄丹、黄连、黄芩、大黄、黄柏、乳香各60克。

  【功效】消瘀清热。

  【主治病证】挫伤热毒肿痛。

  【用法】共研细末,调油或水蜜外敷。

  【说明】处方源于<疡医准绳>。

  【四】芙蓉散

  【药方组成】木芙蓉叶500克。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研极细末,用水、蜂蜜调煮热敷,或调麻油、菊花露冷敷。亦可用凡士林8份,芙蓉散2份调成芙蓉膏外敷。  

  【说明】处方来源于<中医伤科学>。

  【五】消毒定痛散

  【药方组成】炒无名异、木耳、大黄各15克。

  【功效】泻火,解毒,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共研为末,蜜水调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医宗金鉴>。

  【六】消毒散

  【药方组成】木香、蒲黄各60克,乳香、没药、炮山甲各45克,金银花、白芷、黄柏、天花粉各120克,大黄、黄芩各90克。

  【功效】清热消肿,化瘀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局部红肿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茶水调拌成糊状贴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七】消炎散

  【药方组成】煅石膏1500克,儿茶、血竭、黑蒲黄、川连、黄芩各30克,炉甘石、侧柏各60克。

  【功效】清热消肿,止血化瘀。

  【主治病证】创伤局部肿痛,出血或感染者。

  【用法】共研成粉末,茶油调拌,外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八】消炎膏

  【药方组成】儿茶、朱砂各30克,黄柏、黄连各60克,煅石膏1000克,冰片15克,炉甘石90克,蜂蜡500克,茶油3000克。

  【功效】清热,收湿,消炎。

  【主治病证】创伤后局部肿痛发炎。

  【用法】配制成软膏,摊于油纸上,贴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三、温经通络类

  【一】温经通络膏

  【药方组成】乳香、没药、麻黄、马前子各30克,饴糖或蜂蜜适量。

  【功效】散寒利湿,祛风通络。

  【主治病证】损伤兼有风寒湿邪,伤处疼痛,经络不利者。

  【用法】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成软膏或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说明】处方源于《中医伤科学讲义》。

  【二】舒筋散

  【药方组成】磁石、升麻、生川乌、生草乌、防风、丹皮、血竭、泽兰、煅自然铜、红花、续断、苏木、羌活、独活各60克,大黄120克,白芷、五加皮各90克,木香45克,楠香240克。

  【功效】舒筋活络,祛风理湿,化瘀定痛。

  【主治病证】损伤疼痛经久未愈或挟有风湿痹痛者。

  【用法】研末,用酒水各半调拌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 1次,每次6小时。

  【说明】处方源于《林如高正骨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阳光中医针灸学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董氏奇穴|针灸培训|董氏针灸|阳光中医针灸推拿学校论坛 ( 鲁ICP备14003402号-1

GMT+8, 2024-5-20 06:55 , Processed in 0.402297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