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关节部分。十二经筋皆率属于十二经脉,并随所辖经脉而命名,其分布以经脉为纲纪、无脏腑属络,过肌肉丰满出,结聚于大关节。中医文献中有关于经筋的叙述最早见于《灵枢 经筋》,其详细记载了十二经筋的循行、病候和治疗。 经筋的实质 基于对《灵枢 经筋》篇理解的不同,现代学者们对经筋实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薛立功认为十二经筋是古人运用当时解剖学知识,用当时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经筋分布与十二经脉不同,特点概括有五:向心性、不入脏腑、结聚关节、中无孔、伏行经脉。茹凯综合中医经筋理论和易筋经相关理论与练功实验体验,结合西医学运动生理知识,得出结论:经筋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具有张力本体感受性的线性组织连续而成的,是具有形态、功能与信息感知相统一的人体有机系统组织。秦玉革通过解剖、定位、症状、临床及五行理论的对比分析,认为《内经》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刘涛认为,不能盲目地把经筋定义为单独筋肉系统,或是单独的神经系统,在临床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对疾病。 经筋病的特点 《灵枢 经筋》对经筋病有明确记载,“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故当十二经筋受邪时,其病理表现多为经筋循行所过之处肌肉关节的疼痛运动障碍,肌肉的萎缩等。经筋刺法是沿经筋循行路线施行针刺的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是依照《灵枢 经筋》篇所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经筋治疗理论,以疼痛点为腧穴,采取排刺、透刺、围刺等治疗经筋病。 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石学敏院士根据痿证发病原因的不同采取华佗夹脊、阳明经排刺等经筋刺法,临床上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王敏对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施以经筋刺法,并收集治疗前、中、后患侧面肌肌电图指标,实验表明:经筋刺法能够有效、迅速提高运动单元电位电压、增加募集电位,从而使瘫痪面肌肌力恢复正常。岳增辉采用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并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运用SIASA、Ashword和等力测试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表明,经筋刺法组在脑卒中痉挛状态的治疗上优于独取阳明组。谭涛等将56例颈椎病术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经筋刺法和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F波波幅、时限及阈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筋刺法及理筋手法能降低肌电F波波幅及时限,提高阈值,减弱牵张反射,以缓解痉挛。王新卷等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肝脾肺相关,其后遗神经性疼痛多见于腰胁、胸背及头面等多条经筋结聚之处而不入脏腑,因此认为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者主要表现为经筋部位病证,故在其治疗中采用了经筋刺法,取得明显疗效。
|